分享到: | 更多 |
能否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应是什么?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当下的优势何在、短板在哪里?一套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应具备哪些关键词?为了厘清以上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随机采访调查220位各领域专家学者,调查结果发人深省。
短板:逾七成专家认为实现“第五个现代”,“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当前最需警惕
调查时间:2014年3月23日—3月25日
调查对象:220位各领域专家学者
调查形式:电话采访、问卷调查、面访
数据处理:数据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认同度:77.5%的受访专家认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第五个现代化”
77.5%的受访专家认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专家们认为,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无法真正实现前四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的提出完善了现代化体系,也完善了我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
调查采访过程中,理论界的专家们特别指出,第五个现代化的提法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内涵,既符合中国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引导和加速其他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其重要性已经超出了前面四个现代化。
仍有22.5%的专家并不完全认同此概括。其主要理由归纳为两点:一方面,他们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与“四化”的务实性和具体性存在不同;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过去“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是一个具有鲜明历史印记的概念,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理论标志着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能否并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标准:“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公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化的制度安排”分列前三
在“您认为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标准是什么”的调查中,67.3%的专家认为首要标准是“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65.2%的专家认为是“公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56.5%的专家认为是“民主化的制度安排”。另外,不少专家也提到了“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政府职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标准的选择与排序,反映了受访专家对第五个现代化的期待。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公权力制约、民主化等成为理论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新提法的最典型诠释。专家指出,通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和民主化的制度安排,设定民主法治的标准,反映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目标诉求;通过某种程度的制度化,让公权力可以被适当地监督及制约,从而形成更多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五个现代化标准的认识,将有助于把国家治理引导到具有现代民主取向的治理发展轨道上,民意的吸收和法治化的政府决策也将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多的合法性的资源。
关键词:“权责一致的政府”、“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更大作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票率最高,“第五个现代化”关键看能力
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在“您觉得对于一套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主要的关键词有哪些”的调查中,“权责一致的政府”、“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更大作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社会自治能力”的认同比例分别达到63.0%、56.5%、52.2%、47.8%,成为受访专家最热衷的关键词。这几个关键词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制度特色和制度执行能力,包括党的执政能力、政府的履职能力、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自身事务的能力。
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受访专家指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自身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将促使党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受访专家对关键词的选择,也反映了制度自信。30多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展示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专家们指出,现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更应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三个自信”不动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对此,我们不能不预估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在“您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现阶段最令人忧心的短板是什么”调查中,有76.1%的受访专家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需警惕“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受访专家指出,当前利益固化的局面已经形成,改革再出发必须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较之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更为艰难。其次是“官员执政水平低下”,认同比例为60.9%。专家们认为,部分官员的平庸、不作为甚至于个别官员的贪腐,使这个群体对于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缺乏必要的动力与激情。
另外,有37.0%、28.3%专家分别认为“治理概念认识模糊”、“大众自治观念落后”也可能成为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认识障碍。除上述之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对改革进程的影响”也被专家频频论及。
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您觉得需要花多长的时间”的调查中,67.4%的受访专家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30年内可实现,其中13.0%的受访专家认为“5—10年”;30.5%的受访专家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花费“10—20年”的时间;23.9%的受访专家认可“20—30年”。有32.6%的受访专家认为这一过程将远远超过30年,需要“更长的时间”。
专家们指出,如果能够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加上“四化”经历三十余年已累积相当基础,“10—20年”可初步见效。但也有一部分专家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决于改革各方面因素和实践的路径,比如中央决心、政府执行力、制度建设等因素。任何一方因素进展不顺利,也很可能会使其遥遥无期。 据《人民论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