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牵系国运。民生不仅是涉及改革发展的经济大计,也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工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春节前夕,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深牵挂,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指导工作,对我省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也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犹如春风吹拂赣鄱大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使我省民生建设获得了新动力,是指引我省民生建设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光辉的岁月,记载着奋斗的足迹。总书记的莫大关心、亲切嘱托始终激励着全省人民昂扬向上、奋勇向前。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江西工作提出了“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一年来,全省上下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全面进步:2015年,我省5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全年减贫72万人。从边远乡村贫困户的笑脸,到南昌地铁热闹的车厢,回望过去一年,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大家的获得感也更强了。
同步全面小康,实现绿色崛起,民生改善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眺望未来,我省民生建设面临着“再上层楼”的阻力、“更进一步”的挑战。一方面,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需要综合协调;另一方面,群众期待水涨船高,对公平的诉求更高、对环境的追求更高、对生活的期盼更高,客观上增加了民生改善的边际难度。我们应朝着更高的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谋划好、落实好各项改善民生的举措。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惠民生不但是政府应尽之责,也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扩需求、促发展,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就业、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通畅的上升通道,激发亿万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活力,助力经济迈向“双中高”。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只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改善民生才有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而民生的不断改善,又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充足动力。
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守底线、抓重点、攻难点。我们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努力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收入、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环保、食品安全等问题,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托底的民生“保障网”。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员就业工作。精准扶贫既是我省民生改善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坚决履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采取超常举措和过硬办法,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数据达标,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切身感受达标。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胸中常怀百姓疾苦、心中常谋富民之策,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坚定的群众立场、务实的工作方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让农村的道路越来越平坦宽畅、低矮的土坯房变成小洋楼的同时,山水之间仍然留得住乡愁;让城镇面积越来越大、建筑越长越高的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树木丛生、鸟语花香。
同步全面小康,共享盛世荣光,注定是江西史册上波澜壮阔的篇章。拿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的韧劲,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县领导“悬浮照”的舆情疗效 | 2011-07-26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刻不容缓 | 2011-07-26 |
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理论名句 | 2011-07-26 |
知名度不如美誉度 | 2011-07-26 |
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 2011-07-26 |
光明日报:以唯物史观打牢实现“中国梦”的... | 2011-07-26 |
为官不易当有为 | 2011-07-26 |
改文风 接地气 办好报 | 2011-07-26 |
以人民为中心是关键 | 2011-07-26 |
接地气才有获得感 | 2011-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