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培育创新型城市发展新动能
邹祥凤 景云祥
//www.workercn.cn2016-05-12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创新型城市作为依靠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在创新驱动中具有引领作用。集聚创新型城市发展动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应当注重全方位内容创新、全员化主体参与、全要素资源集聚、全过程创新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在实施创新驱动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充分释放创新型城市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最终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由点到面实施,让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点。

  一是推动各类创新同频共振。推进城市全方位创新,要从供给侧入手,以科技创新作为创新的核心、关键,推动创新由科技创新向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延伸。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要科学确定城市科技创新主导方向,适应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个性化等趋势,注重城市产业的科技支撑、城市治理的科技支撑、城市民生的科技支撑,注重与中央科技政策的衔接与层次差异、注重与其他城市科技发展的互补与错位发展,正确研判科技创新体系中能形成自身优势的地方所在,注重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共性技术、基础研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市场化;要科学调度城市创新资源配置,注重资源与人才的结合,让科学家掌握更多知识创新资源,让工程师掌握更多技术创新资源,让创业家掌握更多产业创新资源,根据资源配置可能确定“能做”的有市场价值的科技创新所在,提高科技创新推动的有效性;要科学部署城市创新重要战略,科学选择科技创新不同领域“跟跑”“并跑”“领跑”战略,完善城市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城市科技创新服务,根据科技战略提供精准服务、定制服务,力争在核心关键技术上求突破,实现动力切换、保持速度领先。另一方面,要推动思想、制度、文化领域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促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创意激发,以新型理念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新市场;要以现代治理为指引促进制度创新,实现市场、政府、社会的共治中的制度创新,为其他创新活动提供制度支持,特别注重制度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各个城市要善于根据各自城市创新内容的优势彰显城市创新个性,勾勒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业创新型城市、服务创新型城市或文化创新型城市的独特风景。

  二是集聚创新主体创新动能。创新型城市注重创新主体多层次、全员性参与,注重企业、园区、城市主体创造力的激发:首先,强化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主动创新精神。促进企业建立内部支撑创新的制度和技术体系,特别注重培育平台运作科技服务企业,发挥平台运作科技服务企业的作用,鼓励、驱动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创新研发方法、提高创新频度,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活跃程度。其次,强化园区主体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地位,打造科技创新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器。鼓励各类科技产业园区注重创新平台的建设,建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基地,着眼资本对接、创业培训、创业交流、项目路演,促进各种创新集成,促进产学研融合,在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的交叉融合中助推突破性创新,在多学科协同中促进重大集成创新项目落地开花结果。再次,强化城市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城市创新设施完备、创新制度改革、创新生态优化。要完备城市创新设施,注重创新开放度,集中城市内外资源,对接现代城市建设标准完备城市科技创新设施,按照智能制造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求,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升级科技服务业,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定制服务,包括创新决策支持、产学研政合作、创新团队建设、知识产权分享、创业项目融资、智能软件开发、市场开拓支持等;要变革城市创新制度,推进审批制度创新,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科技与经济融合提供媒介,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流转与使用;要优化城市创新生态,注重营造有助创新转化的社会氛围,注重创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传播,促成创新知识、文化的产生与传播,最终让创新为经济社会转结构增动力。

  三是着眼全要素资源集聚,实现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创新发生在创新资源更集中的地方,创新型城市建设要依据全要素理论促进创新要素在城市的富集,让发展不仅仅依靠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驱动,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因素、管理要素的驱动,实现全要素的创新驱动,让一切资源、劳动、资本、技术、人才、体制、文化的活力竞相迸发。当前,实现全要素的创新驱动:一方面,要盘活要素存量。创新型城市要坚决推动供给侧改革,面对土地等要素资源的稀缺,要通过“腾笼换鸟”让稀缺要素由低效率的市场主体流向高效率的市场主体,在盘活要素中去过剩产能、补创新短板。另一方面,要集聚要素增量。以人才要素集聚带动其他要素集聚,培养创新团队,推动项目实施,补齐创新“短板”,提升创新型城市的人才集聚度、提升人才对创新的贡献度;注重其他关键要素集聚,注重提高科技投入效率、要素使用效益,特别注重重大创新工程要素、智能制造要素资源、大数据要素资源、互联网+要素资源集聚,推进颠覆性技术突破,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让科技创新要素与管理创新要素在创新驱动中释放巨大能量。全要素集聚中,特别要注重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进行要素集聚,变分散、个体创新为族群、协同的规模创新,无论是企业、园区、城市的创新平台,要依托平台集聚主体、集聚资源,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从企业组织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到园区治理创新、城市治理创新,从市场规则创新到城市文化创新,围绕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形成创新“族群”,面向创新发生“临界”促进创新积淀,最终实现“族群”创新的“聚变”。

  四是着眼全过程创新管理,实施创新流程管理创新。从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结果管理各个环节强化创新管理,以全过程的创新管理实现科技投入产出的最大化。首先,注重投入创新。集中资源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重大产业工程,集成大规模资源投入重大项目,构建城市创新驱动的战略支撑点;基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城市政府可以用“研发准备金”等创新做法吸引民间投资,推动企业、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建立与经济周期相应的科技投入机制,在经济高涨时注重加大研发基金的提取比例,经济低迷时以这种积累作为创新型企业“危”中求“机”的支持。其次,注重创新过程管理。注重科学决策,坚持创新决策的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资源配置、组织构架的导向作用;注重链式管理,从研发、中试、试产、孵化、生产、推广,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运用众创、众筹、众扶、众包等新型创新手段,促进创新生成转化快捷化、高通量运行;注重规范运作,注重创新过程中通用技术标准的设定,避免研发过程缺少遵循带来的挫折,推进精致化、标准化的过程管理;注重问题导向,围绕简政放权、公平竞争、环境营造、成果分配、经费使用、人才流动、协同创新、分享经济等难点、痛点问题,科学施策、有效治理。再次,注重创新结果管理。坚持目标导向,注重指标设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要从技术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兼顾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从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综合评价,而不是从单纯的技术角度进行评价;充分考虑城市创新驱动的地方化特色,在绩效管理中给予城市创新个性指标以适当的权重;构建创新创业容错机制,构建机制为科技创业失败者再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援助;要善于运用绩效问责实施目标导向,以责任落实倒逼创新驱动目标导向管理取得实效。(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