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以开阔的历史眼光和理论视野,充分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成就,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对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确立了根本遵循。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历史与社会的新纪元,开创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从马克思主义学术在中国兴起,中国人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就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人们正确地看待历史、把握规律、改造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思想理论的锁钥。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难以真正切入社会实践的深层,而自我陶醉于纯然的思维和辞句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创新而创新,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成为实践变革的理论先导。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深入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和新境界。毫不停顿地推进理论创新,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深刻把握时代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日新月异的世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本身就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与自然科学主要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真理不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面对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把握历史规律,因而必然涉及一个为了谁、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了谁、为什么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双脚必须牢牢站在人民的土壤中。中华民族的学术,本来就具有源远流长的经世传统,主张学者要心系天下,心系苍生,“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决不能“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的诗句便是这种经世致用、不离民间疾苦的学术精神的真实写照。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责任将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学术传统,很好地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切实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原则,将自身的研究行为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一言一笑、一喜一忧中提炼问题,并通过艰苦的研究予以理论解答。
在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中创新中国话语 | 2014-06-09 |
高校社科发展需强化“四种意识” | 2014-06-09 |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 2014-06-09 |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014-06-09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 2014-06-09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 2014-06-09 |
坚持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导向 | 2014-06-09 |
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内涵和基础 | 2014-06-09 |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 2014-06-09 |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 2014-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