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新京报》报道,7月25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今年二季度政府网站普查结果。结果显示,国务院部门网站抽查合格率为98.5%,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合格率为100%,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合格率达到90%.在抽查的746个政府网站中,发现不合格网站112个,总体抽查合格率达到85%,“僵尸”“睡眠”等现象明显减少,77.7%的问题网站集中在县级以下。
这一成绩可谓来之不易。2007年《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后,一大批政府网站相继建立,然而由于更新不及时、发布不准确、长期不回复、服务不实用等问题,时时招致公众抱怨。“僵尸”网站的质疑也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其中,既有一些部门的懒政因素,也有一些地方办网站“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客观因素。
期间,有两股力量在推动着网络政务公开的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各级政府部门日益强烈意识到网络政务公开是大势所趋;一是新媒体风起云涌,公众对政务信息的渴求越来越旺盛。
时下政务公开的渠道和方式已不仅局限于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网络政务平台不断涌现,不仅在政务公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在线互动为群众答疑解惑、提供办事指南等,服务性大为增强。如何让各类网络政务平台的效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让网络政务平台提供的服务能赶得上公众不断增长的对信息的渴求,是未来一段时间各地政务公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由不得不公开向主动积极公开转变,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的责任意识,是问题的关键。要让更多的职能部门尝到网上政务平台的“甜头”,主动将网络政务平台的经营和维护视作扩大影响力、增加透明度、提升公信力的“法宝”,主动倾听公众意见、积极满足公众需求,这样,先前的“开天窗”“神回复”等现象自然少了生存土壤。
在具体规划建设上,应力求科学合理,及时对重复设置、“力不从心”的网络政务平台进行整合。比如自身资源和能力“勉为其难”的网站可以关停上移。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尝试,比如“众多机构,一个门户”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在内容频道上坚持“用户至上”,按照公众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而非按政府的现有机构来设计和组织,尽可能方便公众使用和查询。
对网络政务平台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应更科学细化。仅满足于靠建个网站、开个微博来刷“存在感”当然不行,网络平台的活跃程度、访问量、群众提问数量都应纳入相应的评价参照体系,而官方的回复质量、频率甚至态度等,都应成为重要的考核因素。公众的满意度和反馈,应该成为一个网络政务平台的重要评价标准。
让服务不再总比需求慢半拍,是“僵尸”“睡眠”网站“满血复活”的秘笈,是今后网络政务平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当各类网络政务平台以更全面的信息公开、更权威的政策解读、更及时的答疑解惑和舆论引导、更便捷的惠民服务呈现在公众面前,所实现的将不仅是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桥梁纽带的工具价值,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将成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标志。
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 | 2014-06-25 |
依法治市必须深入推进政务信息服务 | 2014-06-25 |
“互联网+政务”:政府治理历史性变革 | 2014-06-25 |
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 2014-06-25 |
政务公开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 2014-06-25 |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着力点 | 2014-06-25 |
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 2014-06-25 |
政府应善于进行网络理政 | 2014-06-25 |
让“两微一端”真正满足民众需要 | 2014-06-25 |
给政务微信公众号支支招 | 2014-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