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中国共产党人对长征精神的概括凝练
韩振峰
//www.workercn.cn2016-11-2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基础,而且也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那么,长征精神是怎样被概括凝练的呢?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长征”和“长征精神”这些概念在长征刚开始时并不存在,当时,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一般都把这次行动称为“战略转移”“西进”“西征”等。1934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第一次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但这只是他个人的表述。直到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才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概称为“长征”。同年5月,中革军委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

  “长征精神”概念是在总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时概括提炼出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长征精神首先存在于中国工农红军身上,它是无数红军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和英勇无畏精神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突出反映和光辉结晶。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对红军长征的重大意义和精神价值作了精辟概括,他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红军长征的作用、意义和精神价值的最早概括。

  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长征精神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在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后,周恩来同志也提出了“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的重要论断。后来,周恩来在回顾长征这一艰难历程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同志自己也身体力行为铸就长征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长征过程中,作为中革军委主席和红军总指挥的朱德同志也为铸就长征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德在谈到红军长征途中“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迹时曾经指出:“红军体现了英雄主义的新观念。我们培养出革命的群众英雄,他们不自私自利,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决心为革命牺牲,一直战斗到我们的人民和国家获得解放为止。”

  另一位对宣传长征精神作出贡献的人是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的陈云。陈云于1935年6月奉命离开正在长征的红军赴上海领导白区工作,之后又受命赴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同年10月陈云在共产国际会议上作了《关于红军长征情况的报告》,后来又在法国巴黎的中文杂志《全民月刊》上发表了专门记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陈云把红军长征中取得的每一次胜利归之于三个原因:一是“英雄主义精神和高明的领导”,二是“党的正确领导”,三是“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这是陈云对长征精神的最初概括和宣传。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毛泽东与杨尚昆在1936年8月5日联名致函红军指战员,要求大家从“扩大国际影响”和“进行国际宣传”的高度,“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然后出版《长征记》一书。这一倡议得到红军官兵的热烈响应,截至当年10月底,共征集到稿件200余篇,50多万字,这些稿件经过编委会加工修订,形成110篇共30多万字的定稿,并于1942年11月正式取名《红军长征记》付印。这本书是第一次以长征亲历者讲故事的形式展现长征精神的生动典范,它对传播和弘扬长征精神起到了极大作用。

  长征胜利结束后,长征精神开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深化和完善。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把中国革命的胜利比作“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当历史的车轮跨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力倡导和弘扬长征精神,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对长征精神进行了新的诠释、概括和完善。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道路。中国革命,没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吗?不可能的”,“只有我们的党才能够经得住十年的血腥恐怖,百万大军的‘围剿’,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长征胜利靠的是红军战士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是邓小平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长征精神的深刻阐释。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学术理论界对中共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对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挖掘和概括凝练。1986年10月,杨尚昆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他说:“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是红军坚强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

  1996年10月22日,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对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释,他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006年10月,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论述,他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理想、献身革命事业的政治品格”,“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思想境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风范”,“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中汲取营养,他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为了进一步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六个“必须”: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牢记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重大课题“中国梦与核心价值观深层次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