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
陈祥健
//www.workercn.cn2017-05-2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科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些重要论述贯通古今,融通内外,思想深邃,气势磅礴,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描绘了壮丽图景。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质和内涵,怀揣伟大志向,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壮丽图景转化为现实。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主体内容。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既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提供重大契机,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研究对象,始终以服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己任。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所在,也是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依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这不仅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作出了规定,也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责使命提出了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加强研究,提炼新思想、概括新观点、作出新创造,不断拓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增量。要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己任,积极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研究解决当下及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强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和引领实践创新,通过实践创新丰富和拓展理论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坚持以推动中国伟大实践为重大使命。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既然要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和方法,就不能不把自己所处的“世界”作为观照对象,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使命决定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形成自身特色,就必须向自身所处的社会“讨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身特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现实素材。投身伟大实践,成就特色伟业,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身特色、风格、气派的内在要求。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响应号召,抢抓机遇、顺势而为。要聚焦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创造,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总结新经验、提炼新理论。要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我国当下实际为研究起点,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在为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的同时,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坚持以关注世界发展大势、关怀人类前途命运为伟大抱负。在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趋势大为抬头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面对全球挑战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相适应,中国也越来越被赋予国际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发挥着世界大国的作用,承担着世界大国的责任。为此,关注世界发展大势,关怀人类前途命运,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命题中的应有之义。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根本原因。这种伟大志向,是中国发展趋势赋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规定,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赖以体现“中国气派”的关键所在。要按照“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围绕我国与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鲜明地亮出中国主张,响亮地提出中国方案,不仅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具有世界胸怀、独具中国智慧、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中国。要开阔胸襟,拓展视野,在“向内看”的同时,还要“向外看”,积极应对逆全球化倾向、恐怖主义抬头、地区冲突频仍等共同挑战,研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重塑国际关系规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以解决好中国问题的实际成效向世人展示中国方案的有效性,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向世界、向人类奉献我们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坚持以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为重要目标。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得以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载体。很大程度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与其话语体系是相互表征的。一方面,话语是理论与价值的外化与表达,其背后深刻地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民族观念;另一方面,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成熟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国际上,一个国家的议题主导能力及其表达谙熟程度,无不与该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程度相关联。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长期以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以及“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无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真实反映。因此,构建成熟的话语体系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等重要,也同等紧迫。要着力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水平,按照“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的要求,加强理论创新,推进具有解释力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从而在内容发展与形式发展的互动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提升。要把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范畴体系放在突出位置,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着力打造体现主体性、具有原创性,能够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实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建设计划,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加强议题设置策划,引导国际社会参与研究讨论。要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内容建设,调整策略方法,搭建有效平台,推动国际社会在了解中国实践过程中形成观念认同,从而全方位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作者:陈祥健,单位: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