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突出前瞻性与引领性。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突出前瞻性,就是要实现视角转移和思维转换,敢于提出新思想,敢于开拓科学的新边疆。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水平与其他科技强国可以并行或领跑的领域,要充分展现中国在科学前瞻方面的战略思维。突出引领性,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重大科学突破大多具有学科交叉特征,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在我国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通过科学投入和组织,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促进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产出。
突出融通性与颠覆性。突出融通性,就是要考虑科技创新的上下游融通和学科壁垒的跨学科融通。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周期明显缩短,基础研究应将自由探索与面向国家需求相结合,聚焦于强国建设需求以及行业和区域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基础科学的突破服务于国家建设。二是要注重跨学科融通,在交叉学科领域耕耘中国原创成果。突出颠覆性,就是要高度重视那些具有潜在颠覆性创新的基础研究,要进一步探索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机制,通过原创的基础性、原理性、变革性新发现,为塑造未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提供科学和技术基础,不断拓展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
我国基础研究发展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
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研究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任重路远,更需砥砺前行。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道路在摸索中逐步形成。一要坚持“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的发展方向;二要把握“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的战略导向;三要遵循“总量并行、贡献并行、源头并行”的发展节奏。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我国基础研究当前的地位和未来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充分认识到: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宇宙间一切自然事物演变的根本规律;科学研究活动正处于由研究规模的量变引起研究品质的质变的历史阶段;各学科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融通与分化呈现出一种具有否定之否定特征的螺旋式发展态势。
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实施31年来,已建立了一套完备、普惠、高效、优化、诚信的制度。“完备”表现为:建立了包含1部条例和28部管理办法的业务性规章制度体系。“普惠”表现为:2017年受理申请量已达19.43万份,资助项目4.1万项,体量全球最大。“高效”表现为:全员人均受理项目近900项,全球最高,但组织实施费仅占0.88%,全球最低。“优化”表现为:建立“探索、人才、工具、融合”的四维资助格局,内设17类项目,实现了体量、年龄段、地区、类型的优化配置,资助率始终保持在全球公认的优化区间。“诚信”表现为:坚决捍卫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近五年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案件285件。
2020年,我基础研究将是何种气象? | 2014-03-26 |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建立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 2014-03-26 |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供给侧 | 2014-03-26 |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承担好科技在... | 2014-03-26 |
引领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 | 2014-03-26 |
加快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深入学习贯彻... | 2014-03-26 |
提升我国经济创新力的五大突破点 | 2014-03-26 |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2014-03-26 |
奋力续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 2014-03-26 |
中国基础研究步入新时代的璀璨征程 | 2014-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