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道出了“四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即问题意识。以问题进入,以问题驱动,在问题破解中前行,应该说是“四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的一个基本路径。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具有的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求解问题的思想自觉,是一种怀疑、惊异、反思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
问题意识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问题,它就充满生命力。”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自然科学研究如此,人文社会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马克思明确指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四史”学习教育中,需要建立一种问题探讨的氛围,从而有效避免学习的平面化、碎片化、浅层化现象,真正与历史对话、在历史中沉思,继而汲取行动的力量。
诚然,问题意识的有无、强弱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育背景不无关系。但从认识论角度来说,问题意识乃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产物,是一种现实中的超越性自觉,归根结底是科学精神、现实关照与超越性情怀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在科学精神指引下培育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含义丰富,如实事求是、合规律性、创新精神等,但一个基本要素是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在对研究对象合乎逻辑的周密思考中提出问题。
要在现实关照中强化问题意识。真正的问题意识不是头脑里随心所欲想出来的,而是对比历史、观照现实发出的灵魂叩问。马克思说得好——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脱离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要在超越性中深化问题意识。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职责,勇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这是真正的超越性情怀。在“四史”学习教育中,现实性的反思应当同时指向未来,应当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应当蕴含对人类终极目标的追问。
(作者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