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感染人、吸引人,还因为它“接地气”、“新鲜”,读起来“解渴”,用起来“好使”,行起来“有效”。其秘诀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怎样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把“事实”搞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个“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比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而这种不平衡又是一些地区、领域和乡村发展不充分造成的,这就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生活需求。正是基于对这个“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总书记得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科学结论,而这个结论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判断的基本依据。又比如,党的十八大之前一段时间,腐败高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管党治党宽松软,而许多人“温水煮青蛙”,见怪不怪,不知危险将至。正是基于对这个“事实”的准确判断,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再比如,总书记基于对我国经济“三期叠加”这个“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判断和重大举措。可以说,“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每一条,都是基于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得出的,无一例外。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事”,就是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时”和“势”。实事求是就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理论创新的逻辑。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实”,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重大结论,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用一系列原创性的崭新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统一推进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讲出符合时代和实践发展实际的“新话”,是继承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典范。
比如,总书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论断,把党的领导制度确定为我国根本领导制度,把我们对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理论上更加彻底,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健全。
比如,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原理,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创造性提出了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进行伟大自我革命的“两个伟大革命”思想,宣示了我们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比如,总书记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等。这些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创造,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篇章。
比如,总书记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契相通之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
比如,总书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从全人类的宽广视角和战略高度思考审视世界历史的走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怀和政治理想,为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掌握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既不脱离不断变化的实际,又不拘泥于既有观点,得出符合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的新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学到底、悟到位,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思维品质、思想武器。 “敢上刀山”、直面挑战的强烈历史担当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刚刚当选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他讲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责任担当、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担当、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担当,不畏艰难不避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政治品格。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对党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前有一段时间,党内腐败高发多发,反腐败形势严峻复杂,如果不采取霹雳手段进行整治,党确实存在失去民心、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从颁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起步,以钉钉子精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持续正风肃纪,成功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被刹住的歪风邪气,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同时,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坚定决心、以中外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不搞“刑不上大夫”、不容许出现“铁帽子王”,做到上不封顶、下不封底、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有力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心军心民心为之大振。全面从严治党重塑了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得到了革命性锻造,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现在看来,如果当初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从严治党,今天党和国家是个什么样子,还真是不可想象。
坚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体现对事业的责任担当。进入新时代,制约我国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显现。而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普惠式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的都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问题,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几年来推出了2000多项改革举措,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改革“组合拳”,极大增强了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勇于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排除各方面阻力,体现的是强烈的担当精神。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对人民和民族根本利益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许多人把经济增长与良好生态环境对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扭转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竭泽而渔发展方式,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担当。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和平与动荡、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合作共赢与零和博弈的十字路口,“世界向何处去”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艳旗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书记决定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担当。总书记倡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等一系列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全新理念,采取的主动扩大开放、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积极举措,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展现了一位世界大国领袖的宽阔胸襟和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一段话尤为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里,总书记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担当跃然纸上。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掌握贯彻其中的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以总书记为榜样,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作为,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发声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练就敢担当、善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领,切实当好敢于斗争的战士,不当爱惜羽毛的绅士。各级党组织也要增强担当意识,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防范和化解不担当不作为风险,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伟力,还因为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当代中国问题,蕴含着分析判断形势、研究谋划发展、有效推进工作的科学方法论。
——战略思维。总书记总是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审大势、观大局、抓大事的宏大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航船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从战略上看清形势、看准问题,好比登高望远而“一览众山小”,就能掌握战略制高点。比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牵住了夺取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牛鼻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解决当今人类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而且占领了道义制高点。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强化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眼光,把握发展大势,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统筹兼顾做好工作。
——辩证思维。总书记注重一分为二看问题,正确分析矛盾,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善于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注重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社会治理方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实现系统优化、形成部门和政策合力。比如,系统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顺应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科学把握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统揽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各方面关系,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改革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首创相结合,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所有这些,都是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认识当代中国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树立辩证思维,做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把握本质、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创新思维。这个问题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本质上是一致的。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创新思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把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变革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会深领悟透,坚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破除因循守旧、惯性思维,思想和行动都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脑袋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
——底线思维。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底线思维。他指出:“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几乎逢会必讲防范风险,提醒全党同志注重防范化解政治、经济、金融、国家主权、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各领域重大风险。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从8个方面列举了16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风险,强调要一以贯之防范风险挑战,“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又对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风险意识、守住风险底线,保持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和紧迫感,主动出手,坚决驯服“灰犀牛”问题,全面防范“黑天鹅”事件,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出了清醒的底线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各种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历史思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注重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中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联系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表现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思维。曾有美国媒体对中西方领导人进行比较说:西方领导人只考虑眼前一两年,最长不过5年,而习近平的维度是50年、100年,甚至200年。确实如此,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眼点都是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互不否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论断,体现的也是历史眼光、历史思维。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加强对党和国家历史的学习,善于用历史眼光、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谋划工作,“瞻前顾后”,避免重复历史错误,增强思维和工作的前瞻性。
——法治思维。总书记大力倡导并亲自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建设,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充分体现强烈的法治思维。他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同时,大力推进组织制度、干部制度、纪检监察制度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总书记亲自领导制定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推进国家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迈出了历史性步伐。这里体现的制度思维,也属于广义的法治思维。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素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强化制度思维,增强制度素养,提高坚持制度的定力、完善制度的能力、执行制度的效力、维护制度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