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近年来,重庆市酉阳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县域经济建设之中,通过转型发展,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但也要看到,当前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如果不能有效突破环境资源的瓶颈,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近年来,重庆市酉阳县抓住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机遇,围绕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科学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县域经济建设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转型发展,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生态为魂,以一化促四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一是发挥生态比较优势,科学谋划发展路径。比较优势是一个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酉阳县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好,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446.1万亩,292万亩草山草坡;拥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和沅江、乌江两大水系,是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等。酉阳县在综合评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基础上,结合发展阶段性特征,围绕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提出了以生态优先、生态为魂的“一化促四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一化”,即旅游产业化;“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化促四化”,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同步发展、城镇扩容提质、农业增产增效,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34.09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89.3亿元,年均增速15.4%。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更好地保护,201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6%,生态综合治理率100%。
二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良好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酉阳县坚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着力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重点功能区保护力度,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移民,全县已累计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4.5万余人。整合资金保障森林工程建设,完成森林屏障、荒山造林、低效林改造等森林工程11.81万亩,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5.22万亩,天然草地改良4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6.25平方公里。扎实开展酉水河、龙潭河、酉城河等县内主要次级河流整治。
三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发展生态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近年来,酉阳县坚持打“绿色牌”、走“生态路”的方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经济化。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生态、历史、民俗等特色优势资源,成功创建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和巴尔盖两个国家森林公园等16个国家级旅游品牌,2012年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重点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特色资源加工业,大力开发水力、风力、生物质等绿色能源,初步形成轻工纺织、材料产业、医药化工、绿色能源等“4+1”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油茶、青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建设,着力建设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
四是着力建设生态人居,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酉阳县依托生态、地域优势,按照城区即景区的理念,走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全力打造“城在山中、山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实施小城镇建设“十个一”工程,新建成李溪、南腰界、宜居等具有民族特色小集镇,启动毛坝乡、官清乡等7个生态文明特色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大泉村“桃花谷”、河湾村“河湾山寨”等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产业支撑的特色村落。
五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近年来,酉阳县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将生态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使生态文化深深扎根于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强民族文化保护,酉阳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和酉阳古歌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溪村、河湾村、南界村、大河口村和七分村等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龙潭古镇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荣获首批“中国最美小镇”。
(作者系重庆酉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