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始终被“融资难”问题所困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不确定性和失败率很高,财务不规范,又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而作为商业银行,由于信贷成本高、银企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把控风险等因素,缺乏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内在激励。因此,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非常迫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小企业市场很大,但是很难做,对企业是贷款难,银行是难贷款。假如能解决这个桥梁问题,就能争得一个大市场。在中国,浙江省的小企业是最多的,浙商银行从成立之初就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小企业业务,2005年3月启动小企业业务研究,2006年6月在杭州成立全国首家小企业专营支行,开始探索小企业业务专营模式,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近距离设点、高效率审批、多方式服务”的小企业服务模式,并创新投行工具服务小企业,从机制上积极推进小企业业务专营。
浙商银行小企业专营机构分为专营支行、特色支行、专营部门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中专营支行原则上只经营小企业、个人业务;特色支行以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为重点和特色;专营部门是设在分行本级的营销部门,只经营小企业、个人业务。在专营机构管理上,浙商银行根据区域特点、专营时间、业务规模与结构、资产质量、风险管理等将全行专营机构区分为打好基础、做大规模和转型升级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客户定位、业务重点、适用产品、授权权限、担保方式等,实行分类别指导、分阶段推进的精细化经营管理策略。同时,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总行对专营机构在小企业业务推进中涉及授信业务政策、制度、产品、流程等相关事项的请示实行直接管理,快速高效地解决实际业务问题。
浙商银行在一般公司业务制度体系之外,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专业化的小企业业务制度体系。制度内容涵盖了小企业业务的发展战略、授信业务、专营机构、人员团队等。为有效提高小企业业务操作效率,浙商银行梳理并形成专门的小企业业务操作流程,将小企业贷款细分为A、B、C、D四类,设计相应的审批操作流程。在风险防控方面:一是将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充分授予专营机构负责人,允许其将部分业务转授权;同时结合区域经济信用环境、机构管理水平等因素,实行差异化授权管理,二是采取风险经理制,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同时开展实地调查,既实现了风险关口前移又落实了“四只眼睛”调查的要求;三是实行风险监控官(主管)委派制,风险监控官(主管)由总(分)行派驻,行使授信否决权和风险监督权,但无审批权,与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形成制衡;四是建立小企业客户经理道德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和非现场监测体系。
从客户角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更多体现在能满足其切身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浙商银行针对小企业客户资金需求特点,围绕担保方式、贷款期限、办理效率、特定客户对象、增值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特色产品体系,目前已形成个人经营类、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三大类30余个产品的体系,担保方式涵盖抵押、质押、保证、联保、信用,可有效满足小企业客户多元化的授信需求。
浙商银行积极尝试通过创新投行业务等方式拓宽小微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2008年11月,作为全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浙商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浙元一期”,探索了“主动负债—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小企业贷款”的混合金融模式。2010年6月,浙商银行承销发行浙江省第一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通过内部分层增信、引入外部担保等创新显著提升此类业务的技术含量,并成为国内首家能同时提供间接(贷款)、直接(发行债券)和混合(信贷资产证券化)三种小企业融资服务模式的商业银行。
小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能否持续,取决于其是否具备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定位,“定位”关系到企业配置有限经营资源的方式,进而直接影响能否为企业创造独特竞争优势;二是规模经济,实现规模经济优势可有效降低经营成本,而这是困扰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一大关键问题;三是范围经济,其特征在于投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时,由于经营管理协同效应以及生产维度(生产或服务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的增加带来的成本下降、效益递增导致双重收益的增加。
可持续小微金融业务模式的构建,必须内含风险可控、成本可控和合理盈利等基本问题的解决机制,必须适合小微业务特点,必须有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
浙商银行将基于建立竞争优势的角度不断完善小微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业务进一步下沉,并借助电子化、网络化等技术手段,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推动小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配套体系方面,相关部门可建立房产、土地统一的登记、评估、查询等社会化配套服务设施及水平;同时结合城镇化建设,完善非商品住房抵押登记制度,为商业银行提供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