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千方百计强健实体经济
马志刚
最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表示,眼下工业企业主要在靠“副业”挣钱。他说的这个情况让人很忧心。
据统计,去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万亿元,增长12.2%,但主营业务利润增长只有4%,意味着利润的“大头”不是工业贡献的,而是靠搞股票、投资理财产品等“副业”赚来的。把“闲钱”变活,弄点“外快”,原本很正常,对企业也有利,但如果“副业”比“主业”还旺,那就值得警惕了。资本是趋利的,“主业”拼不过“副业”,将来还有谁愿意去务工业这个“主业”?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主要靠“副业”挣钱,背后的实质是实体经济不“给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苗头,那就是大量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等有“脱实向虚”倾向。“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地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企业界流行的这句“经典”调侃,就从一个侧面生动地道出了实体经济吸引力下降的窘境。
吸引力下降是有原因的。比如,成本上涨快,利润太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至3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收入成本继续上升,达到85.56元。其中,除了人力成本、财务成本持续上涨外,环保设施、淘汰落后产能等成本也在增加。最近,某大型钢铁负责人坦言,环保投资成本很高,面对钢铁业困难形势,能不能长期干下去没信心。再比如,市场需求不旺,产能过剩严重。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复苏状况较好,需求有一定回升,但幅度十分有限。西方“再制造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低端制造业,也对中国制造的原有市场形成了分流。又比如,虚拟经济投资回报大,理财产品动辄6%以上的7日年化高收益率,不断吸引各种生产要素流向非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甚至通过“实业钓鱼”手段,即以实业为担保获得贷款,进入虚拟经济来“套利”。
发达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稳增长、促转型的关键。经济越遇到困难,越要重视发展和繁荣实体经济,越要防止出现“空心化”。当前,千方百计强健实体经济,不仅迫切需要加大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力度,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让金融机构更直接更有效地支持小微实体企业发展;而且还要额外“加餐”,甚至“开小灶”,把实体经济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拿出来单独研究、逐个解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挥各地积极性,更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打好“集团战”,有统筹、有计划地强力推进;对产能过剩行业,也要有针对性地给予特殊支持,不能简单地“淘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