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www.workercn.cn2014-06-10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三期”交汇特殊阶段的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来自这三方面的挑战?

  不久前,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新常态”一词既是中央对经济时局的冷静俯瞰,也代表着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趋势。

  “新常态”思维与“平常心态”

  专家学者认为,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具体分析,“新常态”有三个核心特质,即增长速度的新常态、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宏观政策的新常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都是以7.5%为中位线上下波动,但不会偏离太远,这是一种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较突出,前期累积的失衡因素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成为中国改革的新常态。如今,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经济放缓、消化产能过剩任务繁重、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尤其是当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这三方面相互作用后,更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月底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创造良好发展预期和透明宏观政策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在提及“新常态”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经济学者指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求中国执政者有“新常态”思维,只有在应对经济局势变化时保持平常心态,才不致宏观经济追求短时效果而急功近利、微观经济难测政策变动而无所适从。如果不能以平常心态对待经济发展变化中的“新常态”,则会令中国重走过去老路,给未来实现新发展带来隐患。

  适应“新常态” 释放市场活力

  杨亮在《光明日报》刊文说,适应“新常态”并不是说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可以高枕无忧,而是需要建立经济调控的新手段,切实转变职能,改变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未来,宏观政策也将扭转以往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通过结构性和多角度的“散射”,向经济肌体定点发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前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继续强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一新提法,除非发生诸如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企业大面积亏损、金融机构负债表严重恶化,央行都会有“定力”地保持住货币政策口径。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在“去杠杆”的同时须在总体上压缩投资规模,如增加铁路投资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比重,扶持小微企业和棚户区改造,强化“三农”资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强化预算软约束。

  在产业政策方面,一方面着力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服务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新的竞争因素,更新低层次产业的升级因子。

  与此同时,产业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同步进行。作为中国高校的改革方向,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未来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此举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从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土地规模供应等低端要素优势转向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上来,以此推动新的产业结构成功落地。

  营造“新常态”的持久动能

  张锐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提出,保持“平常心态”并不是不允许经济出现较高的增长,相反更应提防经济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增长的失速,尤其要防止部分风险因素演化为局部危机。因此,在“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长不再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出口”,而是逐步转向依赖于“投资+消费+创新”;不再依赖于房地产或其他某一产业的突击式拉动,而是转向于一、二、三次产业尤其高级产业的联动;不再依赖于加杠杆“捂风险”的方式,而是通过改革理顺权力与市场关系,发动市场力量进行资源重置,营造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动能。

  由此,“新常态”之下的经济特征除了经济增长放慢速度外,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作为三次产业的服务业比重或超过第二产业;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将日显活跃,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逐步上升;金融市场中债务风险得以渐次释放,直接融资的信用体制日渐健全;劳动者技能产出超过其他全要素产出,人口的城镇化占比不断扩大等。

  观察发现,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不过85万人,而2013年,中国1%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却能提供17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这种比较可能未必科学,但其中一个重大变化不能不引人注意,即是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达到46.1%,而且今年第一季度该比例提高到了49%。这足以说明,虽然经济增速放慢,但经济质量正逐步加强。另外,看经济增长动能,虽然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只有17.6%,但经济增速依然达到了7.4%,需求结构中的最终消费占比提高到了65%,说明国内投资收益率呈现边际递减态势,投资刺激经济的动能日渐减弱,作用于消费的因子开始得到激活。再看利率,尽管时下经济增速是2007年的一半,但贷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当时相比都相差无几。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显露“新常态”的正面脉象。(李 伦)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