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面向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调控
郭克莎
//www.workercn.cn2015-03-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大势,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适应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格局正在形成

  两年多来,党中央全面认识与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主动作为,推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是:明确政府调控的基本区间,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创新活力等方式,加强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央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区间的下限,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区间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就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把政策着力点放在定向调控上,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区间调控的思路下,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结构性减税、普遍性减费、定向再贷款、定向降息和降准等措施,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促进了经济的协调较快发展。2014年我国GDP增速为7.4%,季度波幅只有0.2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30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为2%,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以简政放权为切入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和作用。围绕投资和生产经营领域,陆续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修订政府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改革商事制度,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形成了新的创业就业热潮。在此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激发了民间投资积极性。同时,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化改革,积极推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并推陈出新在广东、天津、福建等进行新的试点。开放与改革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有力地提升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主要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创新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推动电子商务、旅游、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服务业发展,拓展居民消费领域;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潜能,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工业新增产能,努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措施,把短期宏观调控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了新常态下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稳增长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经济出现失速,引发就业、财政、金融等领域的剧烈波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既有发展阶段变化的原因,也有短期因素的影响。稳增长已成为新常态下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和基础。

  这是应对周期影响的需要。根据研究,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在7%—8%,但如果忽视周期性因素影响,可能把年度增长率拉低1—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际经济的周期影响仍在延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在低位波动,国际贸易增长持续低于经济复苏进程,制约中国的外需和出口;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对投资、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制造业调整、地方经济转型、环境污染治理等周期同步,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调控措施对冲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稳定,从长期看也不会背离潜在增长趋势。

  这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需要。当经济增速出现下行趋势,悲观预期可能会加大下行幅度,使经济滑出正常运行轨道。主要问题是:悲观预期会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使投资者进入收缩、观望状态,并在市场上产生连锁反应。政府出手进行调控,有助于稳定和引导预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强,民间投资与政府行为关联度高,能否稳定各方面预期,引导市场投资走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绝不能低估和忽视。

  这是维持就业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但就业问题还不突出,新增就业人数还在增加。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使产业运行和增长的就业密度提高;同时,也有国有企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国有工业企业减产不减员,企业内部冗员现象比较普遍。即使这样,每年仍有许多大学生、研究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如果经济增速下滑幅度加大,就业矛盾就可能集中爆发。只有通过改善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

  这是防范债务、金融风险的需要。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使企业经营效益下降、负债率上升,亏损企业增多;另一方面使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收支矛盾显现,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加重。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又进一步加大了以上两方面的压力,使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上升。当经济下行超过一定临界点,部分工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可能出现偿债违约问题,甚至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冲击。从这个角度看,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是防范债务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

  这是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有利环境。从长期看,经济增速回落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但从短期看,如果增速下行幅度过大,滑出合理区间,各个方面“起火”、“漏雨”的事就会大量增加,企业和政府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去“救火”、“防漏”,连正常过日子都成问题,哪有能力去调结构、转方式?同时,推进改革必然面临许多新的障碍和困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进行支持。因此,促进经济适度增长和有序运行,是有效推动调结构、转方式的必备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的基本环境。

  三、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针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新矛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更好地把化解短期矛盾与解决中长期问题结合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坚持面向经济新常态确定增长预期目标。在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一个兼顾各方面的增长预期目标,使其与就业、通胀、国际收支等目标相适应。这一增长预期目标,包括年度目标和五年规划目标,既要顺应发展阶段转变的趋势,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动力的转换;又要体现反周期特点,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当前,创新宏观调控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确定并适时调整增长预期目标,加强预期目标对市场微观主体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导向作用。

  坚持以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新常态下的宏观政策,要针对经济运行中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把化解总量矛盾与解决结构问题结合起来,从改善产业、城乡、区域等结构问题入手拓展市场空间,增强供给对需求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以调结构促进稳增长的效果。财政政策要保持积极有效的取向,在推进结构性减税的同时扩大薄弱环节投资,增加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投资,特别是加快中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灵活的取向,释放积极有效信号,改变市场通缩预期,扭转需求收缩的趋势。灵活运用数量型、价格型政策工具,做好预调微调,促进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矛盾,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同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着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坚持依靠深化改革提升发展活力和动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使新常态下的改革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一是搞活民间投资。深化对内外资的开放举措,全面改善社会投资环境,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激发经济内生动力。二是搞活金融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提高民间股权基金、产业基金比例,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三是搞活城乡关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多措并举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四是搞活国有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产管理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发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带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效率。

  坚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保持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加快增长动力的转换。积极有效推进结构调整,在稳外需基础上扩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增速,促进长期消费率稳步上升;在稳农业基础上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使工业保持中高速稳定增长,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协调运行,持续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加快增长动力转换为目标,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种新兴业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中高端技术应用、中高端产业扩大和中高端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增长以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进程。(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院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