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既是解放思想带来的重大的理论突破,也是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心。
■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的历程,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逐渐明确了改革方向。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十四大到十四届三中全会。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其内涵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改革陷入低潮,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一度被质疑,对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认识也再次发生争论。在这种情况下,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此后,经过对过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得失的认真总结,十四大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四届三中全会将表述修改为“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个解放思想的提法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第二个阶段: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并运行多年之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成为一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命题。
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表述。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对十六届三中全会表述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个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已经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的这个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容易被混淆,“看得见的手”经常取代“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造成市场的紊乱。必须明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