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深刻把握经济新常态 全面推进教育新发展
沈剑光
//www.workercn.cn2015-04-21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宁波教育事业新发展,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必须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析判断上来,认识到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不断增强改革进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努力把握新机遇、构筑新优势、凸显新作为。

  一、科学把握经济新常态,确立教育发展新定位

  1、全面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对此,我们应历史地、辩证地去认识,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运行规律,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才能加快适应新常态。只有思想和行动统一,才能增强干好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全面认识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就教育本身而言,我国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正逐渐显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孕育新机遇。中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以问题为导向,变压力为动力,大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3、全面认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定位。新常态下,教育发展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从教育功能定位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为凸显。随着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新产品、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势必层出不穷,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深入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二是从教育管理方式看,“教育管理”将走向“教育治理”。教育作为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事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总体上的调控。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用法律的确定性和严格性来保障教育沿着既定的轨道平稳发展,将是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力强化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必然趋势。三是从教育发展方式看,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从宁波教育发展情况看,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082所,在校学生132.07万人,教职工10.51万人,培养层次覆盖到从学前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所有阶段。可以说,对学校大规模的硬件投入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的发展必须转型至内涵提升,进一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巩固、凝练、强化办学特色,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从而实现“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重大战略转变。

  二、加快适应新常态,厘清契合新常态要求的教育发展新思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推进宁波教育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改革创新。

  1、适应新常态,要着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能力。新常态下,全面推动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教育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和科技发展的“加速器”,必须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发展举措,着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加快培养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创业、研发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凸显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适应新常态,要统筹谋划全面推进,进一步向改革要红利。新常态下,要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顺势而为,精准施力,进一步向改革要红利,获取发展新动力。一是加强内涵建设。内涵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队伍建设,要继续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甬江学者计划”、“百川计划”、“曙光工程”和“卓越工程”,探索实施校长队伍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改进对校长的培养、选拔、交流、任免、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和方法。全力深化教师全员聘任制度改革,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绩效管理和结构优化机制,确保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发展,实现优师优教。二是协同推进改革。进一步调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理顺内外部关系,释放最大发展动力。比如,探索实施教育管办评分离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第三方的参与作用,完善体制机制,依托社会机构,逐步推进教育评估、审计、咨询的社会化等等。三是挖掘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着力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加大民办教育在金融、财政、土地和用房、税费、师资、人才引进、基金奖励和捐资激励等方面的扶持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放宽民办教育准入条件,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实现民办教育发展环境的重点突破。

  3、适应新常态,要充分利用新载体和新手段,助力教育组织形态和教学模式变革。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充分利用新载体和新手段,推动教育组织形态和教学模式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宁波自2013年起就开通运行了“人人通空中课堂”,推出自主拍摄的基础教育千余节原创微课,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选择,让宁波市的名师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家中。宁波数字化学习平台推出80万余册数字图书,数字图书馆年访问量超过220万人次,并推出了首批94门高校网络课程整合课程。接下来,我市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点打造学习门户、资源商城以及云计算服务,扩大优质资源储量,完成智慧教育学习平台和智慧教育云平台基本框架建设,并面向全体市民上线运行。

  三、努力引领新常态,凸显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作为

  我们要把新常态作为谋划宁波教育工作的新前提,进一步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创业、研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要进一步加强“零起点”教学,有效做好幼小衔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快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革,稳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特色学校评估,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更趋公平均衡优质。要积极探索建立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以建立高中与名牌高校合作机制为助力,为禀赋突出的学生开设一对一和个性化的课程,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加快建设现代职教开放体系,加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面向国家和省、市经济发展战略,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科技联动,知识、技术、管理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争创全国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布点,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五个对接”,即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要深化育人模式改革,稳步推进职普融通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成长通道,加快培养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升我市人力资本素质。

  3、推动在甬高校科学定位转型提升,高标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以推进宁波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为龙头,全面推动宁波高等教育新一轮科学发展。引导在甬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产业等政府多部门支持和管理协同机制,着力推进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与集聚,实现教育、产业、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启动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推动在甬高校实现提升发展、特色发展。全力推进在甬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学科专业、重点研究创新团队等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并注重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着力提升社会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推动成立宁波市终身教育指导委员会,从政府层面解决终身教育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经费保障、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相关问题。筹建地方、高校、行业等终身学习支持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全社会参与终身学习支助队伍和服务机构建设,推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推动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镇建设,建设一批数字化学习体验区、市民家庭学习点,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实体和网络支助服务。(作者为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