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开启稳增长的新动力源
徐印州
//www.workercn.cn2016-01-11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打开了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思路。

  全要素增长的持续性决定长期经济走势

  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不仅需要需求侧的拉动,还需要供给侧的推动。需求侧表现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在经济下行时,在短期内需要从需求侧刺激增速,以实现短期平衡,即拉动GDP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驾马车”。从需求侧逆调控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但无法提高经济增长潜力,而且过度的需求侧刺激容易造成短期虚假繁荣,阻碍经济体系的自我调节和修正,破坏中长期增长潜力。从长远考虑,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从供给侧跨经济周期调控,即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达到资源要素与生产力之间的均衡增长,而全要素增长的持续性则决定长期经济走势。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的竞争出现新形势。2013年起,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在中国经济超常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尚未最终完成,未来稳增长的任务十分严峻。矛盾和问题总体表现为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四降一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是周期性的,更是结构性的。以广东为例,不少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和国内经济高速增长而形成的。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其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而致过剩。但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不可能再通过短期刺激实现经济V形型反弹,而是会经历一个L形增长期,其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注重供应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视供给侧,虽然借鉴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但并非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顶层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

  转变以往的调控思路,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广东要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就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政府要做供给侧改革的执牛耳者,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脚踏实地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大力创新

  要破解限制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彻底激发创新活力。政府不能代替市场主体去主导创新活动,而是要努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构建敢于创新、甘愿创新、自担风险的外部环境,搭建或支持社会机构搭建人才、技术、投资、教育等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服务。创新与淘汰是并行的,大力推进创新必然淘汰落后,没有退出机制,不去落后产能,创新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地处置“僵尸企业”。应该清醒地看到大量的过剩产能往往都是落后产能,其背后是资产和债务的固化,严重侵害经济肌体。只有去落后产能,创新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创新才能形成“稳增长”的引领之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努力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政府改革的思路要聚焦在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财税、司法、科技、价格、户籍等制度体系上,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释放民间资本活力。在资源配置上,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省产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在某些局部仍存在一定脱节,导致企业利润下滑,投资意愿低迷。由于广东经济外向度较高,产业结构转型意味着从面向外需转向面向内需、从面向投资转向面向消费,从面向低端消费转向中高端消费、从面对大众化消费转向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消费。一些地市传统经济仍占较大的比重,传统产业负债率较高,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必须妥善处理与过剩产能退出相对应的金融去杠杆化。金融体系不仅要承担消化过剩产能的压力,更要满足发展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防风险尤其重要。只有妥善处理“去杠杆”,才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优化。(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