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世界经济为何迟迟不能走出困境?全球发展遇到了什么性质的障碍和问题?发展曙光又在何方?从危机涉及的领域、深度不断演绎和深化等迹象来探析,从国际社会政策干预的失效来推断,上述问题或许已不能借助现有的经济危机理论或经济周期分析来解答了,而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度和人类存续环境的广度去分析,从根源上解开症结。
“共生”正在被打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共生”。在早期社会经济活动规模还是局部的、区域性的时期,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可以通过自然环境的能源交换运动来吸收和消解。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以高消费、高投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逐渐超出其可以承受的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特别是,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加剧,“五大危机”(人口爆炸、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愈演愈烈,且不断扩散延伸至人文多样性、南极臭氧层、能源与淡水、耕地与粮食、化学农业与食品安全等领域。这进一步引发了生态经济问题的显现,导致自然与经济社会灾变相互影响、交叉推进。人类开始疑惑,为何经济越是发展,生态问题却越多,经济危机就更严重?
近百年来,世界经济历经了“大萧条”“大通胀”“滞胀”“金融危机”等为代表的多个危机,其中有相当部分显示了经济危机和生态问题的这种交织。而2008年那场国际金融危机,实质是广义的、深层的生态危机的一部分,是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的结果和表现,由此给人类带来了对生存质量、幸福指数、存续信心三方面的冲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工业文明以来人们所有社会经济活动累积性恶果的爆发,带有很强的“大自然对人类行为全面报复”的性质,客观上揭示了全面共生性危机和存续发展危机。
面临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复合重压,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以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为标志,人类发出了一个开创新生态文明历史时期的信号: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文明的基础,也是工业文明的基础,更是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自然界对人的本源性和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既体现为自然界与自然规律对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的限制与约束,又体现为人对自然界及其内在规律的服从与遵循。人类只能通过认识自然规律、掌握和遵循自然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时改造主观世界,并最终适应客观世界,才能最终形成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稳定发展。
生态文明是新产业革命的灵魂
在体现人类文明演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进程中,环境革命是人类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在这一“扬弃”性质的产业转型发展进程中,我们将迎来新产业革命的浪潮。
生态文明是新产业革命的灵魂。各类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分布式电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机物互联互动、产业人工智能化、机械生物化等,都将受到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评价和检验。最终,体现和代表生态文明的新技术、新产业必然会汇聚成新的社会生态和生产力,促进生态经济产业群的兴起和兴盛。它不仅将引领我们调整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而且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辟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我国是一个自然地貌气象物候多样化的大国,生态文明建设潜力巨大,尊重自然意识源远流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也面临生态脆弱、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压力重等问题,总体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较低。在这场关乎发展前途命运的变革中,我们要立足国情,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把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促进发展观念转型。我们要让公民具有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一种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促进新常态下生态经济新增长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新格局,进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我们应当顺应当前人类文明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化的大趋势,把握战略机遇,扬长避短、化危为机,用绿色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和经济升级战略,形成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地。一方面,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生态技术创新,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产业链,建立生态产业区;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三农”现代化和脱贫就业等社会发展问题,全面推进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小康社会建设。另一方面,从文明演进的时代特征出发,在防止全球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施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多层面、多途径的国际合作与实践,为保护地球家园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国际引领和大国贡献。(作者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新材料孕育产业发展新活力 | 2014-06-10 |
百年汉冶萍的“前世今生” | 2014-06-10 |
试论新形势下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的创新 | 2014-06-10 |
补足短板,让干部能力强起来 | 2014-06-10 |
“五力融合”凝聚前行的力量 | 2014-06-10 |
开放发展与全球治理 | 2014-06-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 | 2014-06-10 |
战国为什么被称为“大变革时代” | 2014-06-10 |
让世界经济之水活起来 | 2014-06-10 |
理顺教师资格中的三重关系 | 2014-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