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深圳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设立经济特区,赋予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使命,并且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均给予了正确领导和支持,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赋予了深圳新的重大使命,深圳也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40年来,深圳人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不仅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还探索出许多新鲜经验。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创造了闻名全国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第一个实施工程承包制、奖励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土地拍卖“第一槌”、公开发行第一只股票,率先全面实施科技人员持股改革、率先探索出“6个90%”科技发展模式,率先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率先建立科学发展观和深圳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等。深圳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设立经济特区,赋予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使命,并且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均给予了正确领导和支持,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充分利用和释放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积累了诸多的发展经验,如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等等。
创新制度,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
改革创新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从1978年-2018年,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之下,深圳不断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三大要素现代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合法经营、诚信劳动都会获得与投入相对应的收益。如在劳动方面,深圳率先开始鼓励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最早颁布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用工制度,首开劳动力商品化先河。深圳重视培育民营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和科技专利保护,积极制定支持性政策文件,实现生产要素权益的制度化保障。
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率先开放投资领域为开端,以外向型招商引资项目为龙头,以帮助外资企业获得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为直接目的,以扫除项目建设各种障碍为切入点,以建立各种生产经营配套条件和营商环境为目标,从单一企业设立、注册,土地、人力、资金、生产资源供给保障和海关、税务、外汇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改革事项涉及范围不断扩展,从引进和模仿香港的企业经营制度和管理方法起步,政府主动对各种不相适应的政策、法制、体制、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满足各类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崇尚竞争、善于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圳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四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圳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放手让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合作和公平的竞争,让市场要素高效流动,企业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产业资源,最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降低综合成本。深圳不断拆除市场壁垒,创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全面敞开市场大门,不断地吸引国内外各类企业、资金、项目和人才到深圳来创新创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圳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的监管和运营新体制,实现政企分离,首创国有出资人制度,国有企业或者作为竞争性行业的平等主体,或者退出竞争性行业。“放水养鱼”、培育小微企业,是深圳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表现。深圳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经营干扰小,支持和培育力度大。对创业者的创新、创业、孵化全面助力,提供周到细致的政务服务,企业设立环节提供工商、税务、财务代办;技术开发环节,提供办公场所、生活公寓供给等服务;较早实行对企业研发经费进行税前扣除;对市场推广有政府采购支持和参加展销会场地补贴;对人才引进提供安居补贴、人才房、创业补贴、人才团队补贴等。深圳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平安、华为、腾讯等,都是从小微企业不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
质量第一、注重内涵,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其他一线城市,深圳土地面积小,资源紧约束强,迫使深圳格外重内涵式发展,很早便开启集约型产业生产方式变革,广泛学习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发达城市集约型开发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如中心区-卫星城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研发和精密制造+周边区域大规模制造模式;产业集群基地开发模式;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等。产业集约型发展和人口居住区高层化开发,有效克服了资源约束,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低碳型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森林公园、社区公园和道路绿化;持续大力度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将工程建设全面引入生态文明考核,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目前,深圳单位资源产出明显提升,单位能耗稳步下降,大气质量明显好转。
合理布局、优化升级,全力打造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对外开放之初,深圳面临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期。深圳积极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势,按照“三来一补”的方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出口创汇型经济,为日后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了原始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经济产业结构也悄然调整,逐步转型为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进而升级为高科技产业先导的经济体系。
目前,深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从零配件、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生产,到研发设计环节,产业聚集基地不断增多,企业间技术竞争、交流增多,推动了企业技术研发和工艺流程创新;企业组织方式变革,非核心技术、业务不断外包,提升了核心企业的全球科技竞争力。深圳已经形成了通信技术、智能手机、无人机、互联网、生物工程等领先的科技创新城市。
尊崇法治、积极有为,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深圳在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十分注重激发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主体的活力,强调法治和制度保障作用,恰当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深圳,政府通过法治来维持市场秩序,规范政商关系;又通过规划、财政和金融干预手段,维护市场秩序、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小微企业。同时,移民社会也具有较强的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深圳市政府积极动员和组织公民和社会组织加入创业发展的洪流,不断转变执政理念,让权于民,让权于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建立了一套现代城市治理体制,市民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意愿表达纳入法制化、有序化的轨道,使之成为深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初步形成多元治理的新格局。通过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深圳避免了快速转型时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出现的动荡和可能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通过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有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活力有序社会,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长期以来,深圳坚持践行市民权利,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推进社会治理服务化、精细化、人性化,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和教育、医疗民生领域的投入,在实现教育与医疗公平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大力推进平安建设,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方面,走出了一条切实有效的社会建设之路。深圳坚持“来了就是深圳人”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理念,在公共服务中十分注意尊重和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不断出台相关保障性政策文件,充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子女受教育问题,推动外来人口融入深圳,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把顶层设计和经济特区的创新精神紧密结合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深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源自党的伟大创造和正确领导。1980年,党中央作出了兴办经济特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创立了深圳经济特区。2019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使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开启新的里程。可以说,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一步,都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顶层设计。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带领特区人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党的领导和顶层设计与特区人的奋斗和首创精神的结合,推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走向前进,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