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高质量打造国家区域创新高地

经世民
2020-06-10 07:25:21  来源:成都日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宜居生活地,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为西部科学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战略谋划,用创新思维推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促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支撑。

  遵循创新规律

  大势所趋。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相互交织,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奠定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从宏观层面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融合化、纵深化、平台化、泛在化5个重要趋势,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可能被拉大的严峻挑战。顺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势,遵循区域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规律,打造若干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开放合作的区域创新高地,抢占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发展使然。科技日新月异、创新永无止境,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更不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保障国家安全需求、研制重大武器装备出发,组建了一批多学科交叉、重大工程牵引、履行国家使命任务的巨型科研机构和区域创新高地,改变了以往多主体单打独斗、科学家兴趣驱使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最近几十年来,这类巨型科研机构和区域创新高地在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牛津剑桥科技弧、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金字塔塔尖位置,有明确的国家使命、强大的体系优势。

  形势所迫。关键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一场伟大斗争,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夺取这场“谁也输不起”的战争胜利,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斗争精神,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领域,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巨型科研基地和区域创新高地,探索和引领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担当战略使命

  区位优势突出。成渝历史上一直是国家的战略大后方,是连接中原和西藏、新疆的重要枢纽,是沟通东亚和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布局西部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有利于形成东中西差异布局、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围绕先进核能、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命健康等战略性产品研发,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着力打造以支撑战略性技术、战略性产品、战略性产业为特色的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

  综合实力较强。成渝地区自古就在全国有重要经济影响,唐代就有“扬一益二”的美誉。经过“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现在成渝地区经济基础发展较好、产业体系完备,对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有较强吸引力,区域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1.9%、6.9%和6.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统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协同发展。布局西部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发挥成都、重庆双核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系统,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形成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创新基础坚实。如果说科学研究如同一条河流,那么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下游”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做强增长极、形成动力源,必然需要有科技创新这一源头活水,更要有科学城或科技创新基地的强力支撑。横向来看,成渝两地有121所高校、178万在校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资源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创新策源潜力和较大的转化市场空间。布局西部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强区域创新协作和资源整合,打造涵盖从源头创新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集群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市场腹地、内需潜力加速向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转化。

  创新建设路径

  优化功能布局。科学城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空间单元、功能平台和产业载体,必须要用创新思维推进建设。立足科技资源优势和未来战略需要,准确把握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地、科研主阵地、创新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四大功能的内涵,坚持谋城与谋势相结合,突破行政区域局限,聚集高端资源要素打造高显示度物化载体,以数字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为链接,构建创新生态圈,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成都科学城、新经济活力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天府国际生物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集聚协同发展,形成开放共享的空间布局。

  打造核心平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载体,是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筑牢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内核支撑,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为重点,打造空间分布集聚学科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平台,基于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网的创新资源配置平台,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平台,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学研产转化平台和全球创新资源引入平台,不断提高创新资源集中度、创新成果显示度和创新环境吸引力,积极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入驻,着力服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实施,持续支撑西部科学城提升创新能级。

  强化政策支撑。顺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快构建未来科学前景、新型科研方式的政策体系,打通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创新项目组织实施、人才发展评价等扶持方式,重点引入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知名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生产要素交易中心、国际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国际专业化合作载体,将最优质的生产要素和空间资源安排给创新型企业,将最优美的公园城市环境提供给科技创新人才,将最优惠的资源配置政策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

  推进开放创新。抓住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的历史机遇,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以共建西部科学城为契机,与重庆加强区域创新协作和资源整合。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汇聚先进生产要素、新型创新要素的教育平台和交互平台。充分发挥成渝“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战略支点作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打造“一带一路”重要创新枢纽。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