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商用一周年,5G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引擎”

邬贺铨
2020-06-11 09:02:28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很多活动都搬到了线上,这对5G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助推作用,5G视频会议、智慧医疗、车联网等应用飞速发展。随着我国5G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5G作为“新基建”代表,会延伸出更多的应用场景,5G产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机遇。

  5G作为超宽带低时延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融合构成完整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近一年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应用,推进智慧社会的发展,支撑产业数字化,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引擎。

  5G信号首次覆盖珠穆朗玛峰峰顶,中国建成全球海拔最高5G基站。新华社发

  上海虹口打造“5G+工业互联网”产业新高地。新华社发

  云南昆明的5G+VR隔离探视系统投入应用。新华社发

  1.5G将物联网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无缝融合

  “新基建”就是要建设集约高效、经济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设施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又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包括5G、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还有新技术设施以及算力基础设施。

  移动通信从第一代1G、2G、3G、4G发展到现在的5G。5G跟前面几代移动通信相似的地方都是十年一代,峰值速率十年提升了一千倍。5G跟前几代不一样的地方,1G到4G是面向个人通信,5G面向产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应用,有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超可靠低时延、光覆盖大连接。5G跟4G比在多个性能有数量级的提升,5G主要依靠无线技术的创新,无线技术离不开通信的基本原理,首先把基站做得更多,其次把天线做得更多,当然还需要频段和物理机的改进,表现在5G是宽带的能力峰值是4G的30倍,体验数据是4G的10倍。另外支持高速移动,能做到每小时500公里的运率速度。还有低时延,时延比4G减少40%。它支撑大连接,连接面比4G提高10倍,做到1平方公里100万的传感联网。其次能效密度都比4G有百倍的提升。

  5G网络技术的提升,不单纯是智能手机,无线接入网。5G是使用边缘计算,5G特别强调把云计算的能力分一部分下沉到边缘上,以降低对敏感业务的处理时延,并且可以减少到中心云的带宽压力,提高可靠性。5G的边缘计算有些还可以放到机站的附近。使用边缘计算对企业来讲,据IDC分析,今年50%的数据会放在边缘侧处理,而且两机云比单机云节省成本。

  还有智能物联网,物联网感知数据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分析,5G之前通常的移动网络时延比较大,带宽不够,而且当时也没边缘计算,因此传感器的数据送到后台时延比较长,决策回来以后已经失去了实时性的处理机会,现在5G来了,5G不仅是大带宽低时延,还表现为一平方公里支持一百万个传感器联网,端到端的时延不超过十秒,因此可以说5G将物联网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无缝融合。AI跟IOT的融合成为AIOT智联网,AIOT相当于拿5G把云计算的能力虚拟化到物联网上面连接起来,更进一步的我们可以把AI的芯片以及商业AI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到AIOT的终端里头,跟原来物联网的模块综合在一起,当然综合在一起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一点的要求、要求严格一点的物联网终端,像超高清的摄像头、机器人、无人机这些,这些直接把人工智能的能力融合到物联网模块。更进一步地在AIOT的终端里头还可以迁入区块链的能力,这样保证物联网设备的接入验证、设备加密和设备控制安全,解决数据的确权和数据资产化的问题。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