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从三方面着力促进人口收缩城市协调发展

张松林 周鸿勇 邵青
2020-06-11 11:08:2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面对浙江省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可能出现实际人口收缩的现象,我们需要借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契机,提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正确应对城市人口收缩,确立精明城市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网络,着力提升城市便利性;形成统一产业分工体系,凸显城市产业优势。

        城市人口收缩现象已受到强烈关注,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及“收缩型城市”,并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因此,需要未雨绸缪,准确把握变化趋势,借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应对,促进浙江省人口收缩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浙江省城市人口收缩现状分析

        第一,对实际人口收缩的影响分析。从地级城市的实际人口收缩情况看,在11座城市(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中,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城市有温州、衢州、丽水,占比27.27%。这些城市实际人口收缩的程度也并不大,同时出现趋势也不连续,说明地级城市实际人口收缩不是太严重。

        从县(市、区)级城市的实际人口收缩情况看,一是浙江省83个县(市、区),有17个存在实际人口收缩,占比达20.48%。二是17个城市中,有14个是在近3年(2016-2018年)新出现的,占比高达82.35%,这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可能会造成浙江省城市实际人口收缩现象更为严重。三是县域实际人口收缩的程度高于城市的主城区。以舟山市为例,岱山县和嵊泗县连续8年出现小于对应年份前3年总人口数的平均值,而定海区却从未出现。

        第二,对潜在人口收缩的影响分析。从地级城市的潜在人口收缩情况看,一是大多数城市存在潜在人口收缩。除了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温州、衢州、丽水之外,另有绍兴、台州、湖州、金华、舟山等5座城市存在潜在人口收缩(按潜在人口收缩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二是大城市都不存在潜在人口收缩,而且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高,比如杭州市的人口增长率最高,达到17.66%。三是距离杭州市较近的绍兴市存在的潜在人口收缩最为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杭绍同城化”的发展放大了杭州市对绍兴市的虹吸效应。

        从县(市、区)级城市的潜在人口收缩情况看,一是有35个县(市)存在潜在人口收缩,约占县(市)总量的67.31%,说明绝大部分县(市)存在潜在人口收缩。二是有9个区存在潜在人口收缩,约占区总量的29.03%。三是富阳区、上虞区等县(市)撤改为区的城市均存在潜在人口收缩,且出现收缩的程度比主城区更加严重,这种现象在大城市中表现更为突出。

        二、人口收缩对浙江省中小城市的影响

        根据国外经验,城市人口收缩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各种经济要素在城市间更加自由地流动,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经济要素的虹吸效应将加速中小城市的人口收缩,并导致这些城市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制约了人力资本质量提高。随着长三角区域大城市落户限制等政策取消或放开放宽,因为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人口必然会加快从中小城市流向省会等中心城市,可以预测的是,中小城市的人力资源要素不仅受到省内大城市的强烈吸引,还会受到省外大城市的较强吸引,从而加快中小城市由潜在人口收缩向实际人口收缩转变,并造成其教育水平相对下降、老龄化程度相对提高,使人力资本质量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距。

        第二,制约了区域生产效率提高。城市的人口流动是要素在空间上的再配置,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但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中小城市的经济要素不断向大城市流动,在获取影响产业发展方面的资源要素配置远少于省会城市,这导致实际人口收缩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与无人口收缩城市平均相差4万元左右,潜在人口收缩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与无人口收缩城市平均相差2万元左右,收缩城市的生产效率将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距。

        第三,制约了产业竞争能力提高。虽然中小城市建立了自己的产业体系,但由于公共产品较为弱势,留不住人才,技术创新困难较大,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小城市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满足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城市进入高端产业,甚至导致产业结构呈现空洞化和低度化趋向,使得产业升级难度不断增加,产业竞争力表现出愈加鲜明的地区差距。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