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促进疫后重振,今年4月份,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优服务、优管理、优环境,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为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需要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激活社会资本,需打好“稳、降、优、建”组合拳,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愿意投、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一、稳预期,让社会资本“愿意投”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有稳定社会预期,重树发展信心,才能让更多社会资本“愿意来”“踊跃投”。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既要“有政策”,更要让投资者“知政策”“信政策”。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政策思路。激活社会资本投资,政策思路应保持稳定,要着力解决好政策间的不配套、不协同、不连续的问题,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使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进一步制度化。
下好政策宣讲“先手棋”,提振投资信心。有长期稳定的预期, 企业才会进行长期投资。要借助微信公众号、电视台、报社等媒介资源,结合企业调研、实务培训、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强政策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帮助投资者了解掌握政策核心要义,引导公众合理预期,增强投资信心。
打造政务诚信“新标杆”,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务诚信是“第一诚信”,是社会诚信之本。政府带头讲诚信,市场主体才有稳定预期。政府要依法行政、守信践诺,认真履行并严格兑现依法合规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协议和合同,杜绝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的政务失信行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稳定社会预期。
二、降门槛,让社会资本“进得来”
近年来,经过对社会资本准入不合理限制的大力清理,逐步消除了社会资本的准入门槛,但在一些重点行业与领域,政策执行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仍时有发生。应通过深化改革冲破一些体制机制的滞阻,进一步打破各类“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落实准入负面清单,降低“显性门槛”。贯彻实施最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放开一批高质量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逐年分领域推出一系列面向社会资本、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创造平等竞争机会。
明确政策导向,破除“隐性壁垒”。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出,许多领域大幅放宽了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但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隐性壁垒”。破除这些“隐性壁垒”,既要取消针对民间资本的不合理的附加条件、特殊条款和歧视性条款,还要主动作为,不断探索创新社会资金进入方式,如股权出让,组建投资基金、业主招标、特许经营权转让等,形成多方力量共同投资的新格局。
强化效果导向,实现共赢发展。重复、低效、过度投资不仅会挤占稀缺金融资源,还会提高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极大降低投资整体效率。要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投资项目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一步完善评估考核投资效果的指标体系和制度,强化效果导向,努力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共赢发展,公共投资与民间投资协调合作。
三、优服务,让社会资本“稳得住”
稳定、宽松、优良的投资环境,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的关键。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信息共享,加大政策扶持,打通各种“堵点、难点、痛点”,营造投资、创业、干事的良好氛围。
优化政务服务,打通“办事堵点”。投资审批实行“清单化”管理,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清理各类变相审批和许可,加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力度,实现各类审批事项办理平台全覆盖,全方位提高投资服务引导水平。
辅助投资决策,突破“投资难点”。大多数社会资本投资在有效运用现代投资模式、渠道、手段方面还有所不足,投资信息获取与项目对接能力有限,政府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管理模式,积极与专业化投资咨询、数据运营商合作,为社会资本投资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平台式”服务,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
强化政策扶持,缓解“成本痛点”。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如引导基金、扶持补贴、税收优惠、资金减免、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切实为社会资本投资减负、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