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关键要敢消费能消费会消费

张期陈
2020-07-07 07:29:50  来源:解放日报

  为促进复工复产复市,既要扩大开放,稳定外部需求,更要瞄准对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目标,最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中国经济对抗外部风险的韧性。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近几个月以来,中央多次释放扩大内需的信号。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可见,扩大内需战略已成为政策共识。

  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福祉需要,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完美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扩大内需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过程。

  扩大内需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不是排斥外需;相反,依然要着力稳定乃至促进外需发展。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体现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坚持和深化。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必然是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接轨过程。

  扩大内需是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中大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反映了对本国经济主导作用的清醒认识,反映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理念。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必然是增强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

  落实两个方面的举措

  从民众福祉、市场化改革和自我发展能力角度来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落实以下两个方面的举措:

  一方面,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导向,构建完善消费支出体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构建消费支出体系的角度来看,关键要使人民群众敢消费、能消费、会消费。这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所在。

  保民生,使人民群众“敢消费”。要重视基本医疗、大病医疗和教育救济,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网底”。

  在城镇,要重视满足中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众的多层次住房需求。在农村,精准扶贫政策要持续发力,解决最基本的“吃、穿、住”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人民群众才敢于消费。

  促就业,使人民群众“能消费”。劳动收入是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来源。要合理调整GDP增长偏向,重视稳定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促进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强化对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合理放松管制,使之不断发展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引导农民工、城镇居民、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缓解结构性失业,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

  搞创新,使人民群众“会消费”。要鼓励商品流通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研究显示,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有助于促进商品流通现代化、信息化。这是实现产销对接的重要手段。要以商业模式创新打通国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方式多样化。

  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大消费池。决定民众消费的收入,既包括劳动收入,也包括财产性的要素收入。

  要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信贷资金市场化配置,增加人民群众的利息收入;要促进国有土地和农村土地“同地同权”,加快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和承包土地资本化流转,增加广大农民的非劳动收入,等等。

  另一方面,坚持市场机会均等原则,构建完善投资支出体系。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但市场主体在不同经济领域的市场机会仍存在不均等情况。通过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搞活民营经济,提升国有资产竞争力,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接轨,还可以有效增加投资需求。

  要简化工商登记,服务万众创业。落实“一网通办”,简化登记手续;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大幅降低注册资本限制,让更多立志创业者摆脱资本短缺困境。

  要放宽市场准入,刺激民间投资。在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应尽快制定细则,鼓励民营主体进入,可在海南等地先行先试。对部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可建立民营主体受托经营制度,以民营企业合理注资为条件,以保障国有资本回报率为前提,妥善解决国企职工就业问题。

  此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核心技术和优质人力资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市场主体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依然面临不小的困难。在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我们依然缺乏核心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也有所不足。

  在此情形下,可抓住新基建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建设投资力度。同时,优化教育支出,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尤其要加大科研支出和刺激力度,确保科研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智造”奠定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

  (作者为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院副院长)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