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如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2020-07-08 08:26:48  来源:成都日报

  成渝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有哪些优势与短板?

  随着全球分工发展,陆路运输、多式联运在贸易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渝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优势也越来越凸显。经过本次疫情的挑战,成渝地区的开放通道不仅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更重要的是具有安全稳定可靠的竞争优势。

  成都日报:新时代成渝地区同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开放发展的突出优势是什么?主要短板有哪些?成都重庆的突出优势是什么,短板有哪些?

  戴宾:就成都和重庆而言,重庆开放发展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其是长江干线上游最大的港口和航运中心,在历史上就是成渝地区最为重要的对外运输通道。长江是全球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内河运输运量大、运价低的特点使得重庆成为西部内陆地区东向铁公水联运、通达全球各地的最为重要的国际通道。成都开放发展最为突出的优势是相对发达的航空。2019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585.9万人次,位居全球第25位。2021年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建成运营后,成都将成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将进一步为成都利用国际资源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夯实外部的技术支撑。

  唐龙:比较东部中部地区而言,成渝地区在开放发展的新格局中也面临一些突出短板,例如中心区经济集聚度还偏低;金融、技术和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相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济二元性结构较为突出,城市群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外承载力偏弱;成渝过去在生产力空间相向而行的准备有所不足,存在重复竞争的隐患,要素与产业协同还需大力增强。

  王燕飞:过去在传统海运主导的大宗贸易模式下,成渝地区相对于东部没有优势。但随着全球分工发展和东南亚地区参与到全球价值链,陆路运输、多式联运在贸易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渝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优势也越来越凸显。例如,成渝双城都通过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又利用航空、铁路以及多式联运加强与外部经济交流,融入全球价值链,随着面向欧亚开放的扩大,成渝在电子等较高价值产业开放上与沿海地区在物流价格、运输周期上已形成错位优势。此外,近年川渝人口回流加上外部人力输入,人力资源集聚明显,人力资源的集聚会促进市场潜力增长和要素成本降低。

  重庆的优势体现在:一是战略区位突出,重庆位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距东南亚最近、长江上游地区唯一集水陆空通道资源的特大城市,交通枢纽、国家安全战略地位在西部开放中不可替代。二是开放型产业发展优势。金融危机后重庆依靠发展电子制造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自2009年重庆引进惠普等笔记本电脑生产商,2010年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在重庆西永微电园下线,重庆电子制造业一路迅猛发展,当前已超越汽车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并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成为经济增长压舱石。

  李好:再补充一点,新时代成渝地区开放发展还有的一个突出优势——供应链的稳定性优势。成渝地区拥有三条出境出海国际物流大通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经过本次疫情的挑战,我们认识到成渝地区的开放通道不仅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更重要的是具有安全稳定可靠的竞争优势。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构已难以避免,而是否拥有稳定可靠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将会成为全球产业、供应链巨头重新布局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成渝地区通过这三条稳定可靠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将中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及中国西部、长江经济带等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已经具备了发展泛亚泛欧供应链配置中心的基础和前提。

  我认为成都在开放发展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今年一季度,四川对东盟进出口353.6亿元,增长27.9%,为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作出了贡献。其中对越南的进出口规模位居东盟各国首位,比重达到60.9%,这主要得益于英特尔成都工厂的集成电路出口,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四川南向开放背后的产业链、供应链逻辑。又如成都逐步以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为依托,以机电产品贸易以及现代服务贸易为主导,努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枢纽条件正在迅速向枢纽经济转化。

  如何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给予各种所有制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与权利,尽可能抑制和消除导致生产要素不公平优先配置带来的不平等竞争,为经济更加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成都日报:中央近日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和推进西部大开放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如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如何推动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好:中央近日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各类隐性壁垒,让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首先要破除的就是人口要素流动的障碍,重点是改变公共服务体系分割的现状。因此,构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新路径,推动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再由人口要素带动其他要素的空间重组,进而促进形成区域统一市场,这应该是未来可以深化改革的重要尝试。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顺应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疫后国内经济新变局的基本遵循。成渝地区必须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一是提升产业链内向化,促进国内循环。抢抓疫后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战略机遇期,着眼畅通产业链内循环,着力延链、补链、强链,率先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形成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性完整产业链中心,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构筑战略依托。二是强化“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挖掘内需潜力。三是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畅通国际循环。成渝地区要依托既有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协同开放,形成参与国际循环的整体竞争力。例如,创新发展“成渝+”合作模式,即成渝携手联合欧盟、日本、新加坡等,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供应链、产业链、合作链伙伴关系。又如,进一步优化国际营商环境,提高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吸引跨国公司在双城经济圈布局更多高能级的总部企业,更高效地利用全球高端资源助推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

  王燕飞:粤港澳大湾区就充分利用了香港的人才和深圳的产业基础优势,推动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开放优势,所以如何让成渝的优势融合互补值得考量。着力点有三点,一是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扩大至产业发展、人口流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对接等更大领域。二是建立成渝合作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包括政府、高校、研究机构间的人员互派、挂职、访学等,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联手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发挥成都人才教育、创新生态优势,突出重庆产业健全、技术应用优势,在技术引进、人才吸引共享、金融财政等方面积极协作,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唐龙: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影响力,需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在先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准入上逐步消除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成渝地区双向流动的政策障碍;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数据价值第三方评估、技术成果转让市场培育等关键制度改革上开展先行先试;给予各种所有制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与权利,尽可能抑制和消除导致生产要素不公平优先配置带来的不平等竞争,为经济更加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具体而言,成都和重庆协同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利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三大发展机遇,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为重点,推动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科学谋划东西南北全方位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产力空间布局。二是立体化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做大做强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依托重要口岸新建铁路与港口经济开发区,围绕城市群建设规划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拓展新空间。三是促进产业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双向协同,培育与引进并重,制定重大项目、重点行业与产业培育与引进项目清单,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奠定微观经济基础。四是着力补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短板,通过区域均等化公共服务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下一步有哪些着力点?

  成渝地区不仅要继续疏通国际物流通道这样的“大动脉”,还要畅通双城经济圈内部的“微循环”。共同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根植性”强、国际竞争力强和区域带动力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成都日报:下一步,成都和重庆协同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重点是什么?

  戴宾:首先要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包括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进一步完善亚欧通道,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特别是成都、重庆作为典型的内陆城市,还应当推进现代航空的赶超发展,强化航空建设的先导突破作用,充分把握现代航空技术经济特征及其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强现代航空设施(机场)建设、增强客货吞吐能力、增加国际国内航空线路,推动成渝地区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此外,要积极推进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改革探索。尤其是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和重庆主城区与渝西地区同城化为重点,强化空间一体、制度同一、系统融合,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显著提升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李好:一是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渝地区不仅要继续疏通国际物流通道这样的“大动脉”,还要畅通双城经济圈内部的“微循环”。因此,要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推进空铁公水等无缝衔接,构建“内畅外通、辐射区域、联通世界”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空铁公水联运组织效率和服务一体化水平,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二是强化重大开放平台的协同合作。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等高能级开放平台。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统筹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能,着力提升南向开放主通道通畅能力和物流效率。三是强化现代化产业的联动发展。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聚焦核心优势产业布局跨区域创新生态链和产业生态圈,共建产业发展载体及要素协同平台,共同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根植性”强、国际竞争力强和区域带动力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王燕飞:我有三点建议,一是合力打造面向欧亚的陆上贸易中心。依托产业优势,推动面向欧亚的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长;依托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打造面向欧亚的陆上转口贸易中心;依托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发展,打造欧亚加工贸易中心。二是推动全方位的区域开放,加强与欧洲、东盟经贸往来与产业合作,共建西部地区对欧合作与东盟经济合作示范区;加大对韩国、日本的经济开放和投资吸引,加速电子屏等产业替代推动电子制造向产业链高端合作,以及新能源汽车在电池、原材料的合作分工,智能设备和技术应用的引进和学习等。三是要借鉴海运发展中运融结合的经验,探索陆上运输与金融、保险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激活内陆开放经济活力。

  唐龙:大家说得比较完善了,我还有两点补充:一是充分发挥成都与重庆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在陆上贸易规则、物流金融、多式联运、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市场诉求处理机制等若干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共同开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和先行先试。二是以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为重点优化对外开放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应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提升办事和服务效率;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其对成都和重庆营商环境的评估基础上以评促改;通过营商环境优化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领军企业和先进企业、顶尖研发机构和大学来成渝设立分支机构。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