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围绕长三角优势产业链 一体化布局南京创新链

2020-07-08 10:11:15  来源:南京日报

  更加注重南京基础研究深度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益,合理引导未来科技和新兴业态发展壮大

  当前,长三角需要围绕创新补链强链,明确科技、体制等全面创新方向,更加注重创新质效,合理引导未来科技和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南京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实力强,连续三年的创新名城建设,使南京在江苏的科技创新引领地位不断强化。应对国际国内和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南京需要同步提升基础研究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在全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强化基础研究引领作用。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科技布局应该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更宽广格局,应瞄准影响人类健康、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智能科学、地球科学)做出应有贡献。南京需要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力量,聚焦信息、生命、材料、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发挥南京环境地学优势,组建水土研究院、地球演化及行星科学研究院等前沿基地,按照国家研究中心的标准,建设空间天文与前沿技术、水土环境等3-5个前沿科学与交叉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推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申报工作,以紫金山实验室核心,以紫东地区为重点,加快争取率先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一批国家大科学计划,打造国际化、高水平原始创新基地,强化南京创新思想策源、知识创造、要素集散等功能。

  注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提升。长三角围绕优势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创新链,以科学研究和原创思想为基点、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研发为转介、以产业化和市场化生产应用为出口,构建一条全链条式创新—产业体系。对于南京来说,要围绕长三角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未来网络、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制造、北斗卫星应用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建设区域性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以南京创新名城带动长三角成为价值链“头部区域”。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加强对创新产品研制企业和用户方的双向支持,更加注重对产品消费端的有效补贴,健全以经济社会效益结果为导向的产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特大城市资源配置与控制作用,引领打造创新集成网络,整合区域创新源、成果转化生产商、市场营销运营商,培育一批为长三角产业链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的集成商。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除了落实好创新名城的系列政策,还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人”的方面,不能局限于国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安居问题,还要瞄准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学习复制上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探索为顶尖科研团队中的核心成员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为外籍优秀毕业生来宁发展提供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等。“钱”的方面,要发挥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和资源聚合作用,加快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小额贷款以及科技融资租赁等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提供优质科技融资服务。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创新机制,支持其参与产品设计研发、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及技术转移等高附加值创新活动;支持南京大企业集团带领城市群相关企业组团“走出去”,通过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扬子江城市群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更加注重区域合作,发挥南京都市圈的龙头城市引领作用

  国家提出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并将编制出台《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国家2020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核心作用明显,常住人口约占20%,经济总量占比超过30%,财政收入占比超过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另外,教育医疗资源、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等都遥遥领先都市圈其他城市。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更好发挥南京龙头城市引领作用,带动南京都市圈整体实力提升,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发展能级向苏北皖北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传递的“中继站”和“加压器”。

  放大南京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便捷通勤的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加快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推动形成沿江高铁环线,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铁融合”。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提升都市圈公路通达能力。探索建立以南京港为核心的港口群联动协作机制,鼓励都市圈机场加强合作交流。

  放大南京创新名城优势,整体谋划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建立都市圈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供需对接工作制度,鼓励南京高校资源与都市圈城市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推进都市圈产学研跨区域合作。整合都市圈科创资源,依托南京重大科创平台与产业创新中心等,联合攻关优势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推进宁淮、宁滁、宁马等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产业飞地”与“创新飞地”联动发展,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共建方式,在都市圈内统筹布局产业链。

  放大南京营商环境优势,扩大开放新空间。深化国际口岸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探索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以及电子证照等政务数据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机制和智能监管体系。放大南京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国际性展会品牌效应,以联合举办和互设分会场等方式,强化都市圈品牌展会和相关贸易投资活动协调联动。依托南京国际影响和国际服务能力,鼓励都市圈企业组团“走出去”。

  放大南京公共服务优势,共建优质生活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都市圈城市优质中小学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建立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统筹推进都市圈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布局,鼓励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共筑文化发展高地,鼓励优秀文艺作品联合创作和演出,塑造具有普遍共识、凝聚人心的都市圈精神。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