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积极应对城市人口收缩

张松林 程瑶
2020-08-21 15:47:0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江苏省收缩型城市须积极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从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来实现科学有效的“瘦身强体”。

        2000年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率上升速度就开始领先于全国,到2019年上升为70.61%,高出全国城市化率10个百分点。然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迁移人口越来越向少数大城市集聚,致使部分中小城市陷入人口收缩的困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强调收缩型城市需要“瘦身强体”。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依赖于自己所在的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江苏省收缩型城市须积极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从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来实现科学有效的“瘦身强体”。

        江苏省城市人口收缩现状分析

        从实际人口收缩来看,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中,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城市有盐城市和泰州市,占比15.38%。这说明江苏省地级及以上城市虽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现象,但尚不严峻。从空间分布来看,苏北和苏中分别存在一个,而苏南却无,且这两个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城市距离南京市、上海市等大城市相对较远。

        从潜在人口收缩来看,除了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盐城市和泰州市之外,以潜在人口收缩程度的大小排列依次还有扬州市、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南通市、镇江市等6座城市。这说明江苏省大多数地级及以上城市存在潜在人口收缩。从空间分布来看,苏北与苏中除了宿迁市之外,其余城市均存在潜在人口收缩,而苏南仅有镇江市出现程度较小的潜在人口收缩。

        作为苏北与苏中地区唯一不存在人口收缩的城市,宿迁市值得引起重视。研究发现,宿迁市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极力推进“电商经济”的发展。宿迁市“淘宝村”数量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率40%以上,且在2019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快递业务量跻身全国40强。“电商经济”的发展模式,打破了销售的时空限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激发了宿迁的经济活力,从而增强了对人口的吸附能力。

        通过对比存在人口收缩城市与无人口收缩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两者差距在考察初期为2000亿元左右,在考察末期扩大5000亿元左右,说明城市人口收缩加剧了江苏省存在人口收缩城市与无人口收缩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存在人口收缩的城市在自己“瘦身”基础上迫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强体”。

        城市人口收缩对江苏省中小城市的影响

        尽管世界范围内仍有大量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但扩张和增长已不再是城市唯一的演进路径,城市收缩正成为“新常态”席卷全球。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经济要素在城市间将会更加自由地流动。这势必增强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经济要素的虹吸效应,从而加速中小城市的人口收缩,并导致这些城市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限制集聚经济的充分发挥。一方面,当城市出现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收缩现象时,人口流失引起的当地就业密度降低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集聚经济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江苏省发生人口收缩的城市更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以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在人口收缩使得各种经济资源更倾向于流向大城市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难以实现与大城市的协同发展,更谈不上充分利用大城市集聚经济的扩散效应。

        第二,遏制城市创新活力。在城市人口收缩过程中,相对于低技能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更容易流出。这意味着城市的人口收缩不仅只是城市人口规模的减少,更是当地人力资本的减少。对于人力资本较高的城市,劳动力所拥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他们加速对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利用,进而有效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因此,城市的人口收缩遏制了城市的创新活力。以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为例,2019年实际人口收缩城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值为5061件,潜在人口收缩城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值为6315件,明显低于无人口收缩城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值20331件。

        第三,削弱城市吸引力。根据人口迁移阶段的国际经验,人口迁移动力将由第一阶段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转变为第二阶段为了获得更高的城市宜居度。目前,中国的人口迁移已进入第二阶段,各个城市的宜居度将成为影响自身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城市的人口收缩对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重大打击,对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来说,这会显著降低其财政收入。同时,人口的不断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税收收入。因此,人口收缩给城市政府部门在改善生活环境和保障公共服务等提高宜居度方面的支出上带来压力。《2019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中的民生发展指数考虑了民生基础、收入消费、居住出行、文化教育和安全健康等5个方面,能较好地表征宜居度。这方面的相关数据显示,江苏省无人口收缩城市大多位于民生发展排行榜的前15位,其中苏州、无锡分别位居榜单第1位和第5位;存在潜在人口收缩的城市只有收缩程度较小的镇江与南通出现在榜单上;存在实际人口收缩的城市却都未出现在榜单上。这说明城市人口收缩的确不利于城市宜居度的提高。据此,在人口迁移进入第二阶段的背景下,城市人口收缩必然对城市吸引力产生负影响,且其他无人口收缩的城市随着自身宜居度的不断提高而使这种负影响不断加重。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