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www.workercn.cn2013-11-15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就业乃民生之本。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解决好就业的任务更为重要和艰巨。随着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稳定性和匹配问题会变得更加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实现这一目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充分认识提升就业质量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就业优先战略和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就业总量持续增长,但就业市场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提升就业质量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按照有关部门的界定,就业质量不仅涉及就业条件、就业效率、职业发展,更表现在就业的稳定等方面。高质量的就业,不仅能够提高一国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给一国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就业还能提高社会包容度与和谐度。反之,低质量就业不仅影响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带来低水平产出,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可见,就业质量既是劳动者个体价值的体现,也反映出一国劳动市场潜在优势和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

  通常,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也有所差异。就我国而言,实现高质量就业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境和阻力:一个是供求总量不平衡,另一个是供求结构错配。

  首先,从供求总量看,我国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持续存在,供求总量不平衡依然明显。一方面,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放缓,外需缩减,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相对份额逐年下降,使得就业市场需求总量增长不断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量仍呈增加趋势。综而观之,我国就业市场的基本面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局面。面对外需放缓引发的需求下降,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企业角度而言,有可能会选择放弃与劳动者签订临时合同,以节约人力成本;而就劳动者而言,在需求有限、供过于求的压力面前,也会为了避免失业转而接受临时合同或更低的工资。可见,供求总量失衡是阻碍我国就业质量提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就业结构上看,我国近年来一直存在“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现象,供求关系错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结构变迁带来的年轻劳动人口相对比下降、适龄劳动者教育分布改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尚未能完全协调造成的。当一国的就业市场出现错配时,不仅非正规就业可能会出现上升趋势,就业岗位流动性也会随之变得过快。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就业质量的提高,而且会由于就业非稳定性增强而进一步影响经济长远发展。

  可见,无论是供求总量失衡还是供求结构错配,在更深层次上,都必然会不利于我国就业质量的提高。因此,实现高质量就业与社会包容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效解决就业市场面临的总量失衡和结构错配问题。

  以改善供求结构提高就业质量

  虽然我国就业形势复杂而严峻,但其中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同行。通过合理的政策安排以及就业市场中的主体行为人的行为调整,可以实现扩大就业、改善结构错配,进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首先,努力通过扩大就业,解决供求总量失衡,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则需要注重积极寻找新的就业增长点。其中,在重视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应注意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中小企业规范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力军应受到充分重视。这方面,要认真落实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和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提供正规就业岗位、改善劳动者就业条件,增强其发展后劲和示范作用。同时应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力度,更好地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其次,通过提高就业市场匹配度,改善供求结构错配,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提高就业市场匹配度远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在政府层面,应该通过积极的前瞻性措施,减少结构错配的发生。重点应放在两个领域:一是加强劳动市场的公共就业服务的支持。比如,规范和发展就业市场中介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开展职业规划分析,为我国适龄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就业市场支持措施,这些都可以降低就业市场搜寻成本。二是对在职教育以及职业、岗位培训的提供者给予必要的激励,帮助劳动者获得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劳动者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失业以及非正规就业的发生,提高就业质量。在企业层面,做好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也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当然,最终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劳动者自身就业素养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素养通过个体的适应力、职业认知力和社会与人力资本三方面来体现。适应力是指个人行为对工作环境的预测与反应能力;职业认知力是指个体对职业特质与目标的了解和积极投入程度;社会与人力资本则是个体人拥有的影响其职业发展的社会网络和人力投资积累。个体在上述三方面所拥有的能力愈强,则越能拥有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工作。因此就劳动者个体而言,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需要其在学习和工作中注意上述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