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提要
1980年至201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由33.29万人上升到1046.74万人,深圳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3858724万元,深圳市文化设施建设经历了从弥补不足到逐步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文化设施建设则是重要基础。深圳市建市30多年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文化需求不断增大,文化固定资产不断增强,文化设施建设从弥补不足到逐步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一、常住人口总量不断增多,文化固定资产也随之不断增多
文化投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口与文化投入有直接的关系。一个社会人口总量多少、人口素质高低,决定一个社会文化需求的多少,自然也就决定一个社会文化投入的多少。一般来说,人口总量、人口素质和文化需求呈正向关系。文化固定资产投资是文化投入的主要体现。文化固定资产是文化发展的载体或工具,不可或缺。文化固定资产投资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文化需求,但具体时期的文化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又与政府文化发展政策、文化发展规划、投资政策和固定资产建造周期等有关。固定资产形成后往往会具有较长的使用周期。作为新成长的城市,深圳市人口变迁和文化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关联。
建市以来,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大幅度增长,文化投入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高。198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为33.29万人,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520万元。随着常住人口总量的不断扩大,深圳市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在不断扩大。发展到201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046.74万人,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上涨到418773万元。2011年与1980年相比,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增长了30.44倍,深圳市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了804.33倍。
二、建市后的第一个10年:在发展成为总量超百万人口大市的背景下,深圳市兴办了一批管理、生产和经营的文化机构,建成了以“八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设施,改善了深圳市文化设施不足的状况
建市后的第一个10年,深圳市由30余万的县域人口规模发展成为总量超百万的人口大市。由于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二产业人口迅猛增长,致使产业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由过去以第一产业人口为主发展成为以第二产业人口为主。由于引进大批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接受大批大中专毕业生,使常住人口总体素质明显提升。同时,深圳市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书店、影剧院、俱乐部等传统文化消费形式和载体在恢复、在提升壮大,主题公园、娱乐城、歌舞厅和录像放映等新兴文化消费形式和载体在生成,文化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大增,一批管理和生产经营的文化机构诞生,以“八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设施得以建成。
特区建立初期,深圳市常住人口规模不大,全市的文化设施基础也相当薄弱,只有1间戏院、1间拥有800个座位的电影院和1间展览馆。1980年和198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不大、增长数量也只有5万余人。但是,全市文化固定资产匮乏的状况十分突出。这一时期,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在《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专门指出要“举办特区教育、文化、卫生和各项公共事业”,在《关于加强深圳特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初步规划》中强调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建设的总体规划。为尽快改变文化建设的落后状况和满足人口增长的文化需求,深圳市开始积极兴建文化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头两年通过拨款和贷款,全市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为1538万元,兴建的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为10200 平方米。
1980年至1990年,深圳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59494万元,投资兴建了一大批文化设施。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文化设施除深圳大学、电视台、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科学馆、新闻中心等“八大文化设施”外,还有世界最大的微缩风景区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华南最大的综合性电影娱乐中心——南国影联,东南亚最大的迪斯尼游乐场——香蜜湖中国娱乐城。这个时期,办起了深圳影业公司、深圳音像公司、深圳市交响乐团、歌舞团等专业文化团体和艺术中心、艺术学校、深圳画院,扩建了市粤剧团、美术馆、深圳戏院和新华书店等基础建设。另外,全市各企业(部门)先后投资建立了近百个歌舞厅和卡拉 OK歌厅、 18个综合娱乐场和 62处录像放映场,影剧院由原来的 2个增至12个。这些文化设施的兴建,改善了深圳市文化设施不足的状况,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三、建市后的第二个10年:在由人口大城市变成人口超大城市的同时,深圳市文化固定资产10年累计投资是前11年累计投资的3.82倍,建成了美术馆、报业大厦和罗湖书城等文化设施,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内容和水平
进入建市后的第二个10年,是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增长最多的时期,1991年至2000年,共增加了533.47万人,平均每一年增加53.35万人。发展到200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突破700万人,达到701.24万人。从就业人口情况来看,这一阶段,深圳市从业人口总量增长很大,2000年已经达到474.97万人。而且,从业人口总量占常住人口总量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由过去比全国城镇从业人口比重水平低十个百分点左右,变成比全国城镇从业人口比重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这样的人口状况,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深圳市的文化发展,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相衔接,报业、广电、图书发行事业不断壮大,文化加旅游模式继续发展,以华侨城主题公园、美术馆、报业大厦和罗湖书城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文化固定资产投资额明显加大。
1991年至2000年深圳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09316万元,是1980至1990年深圳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的3.82倍。这一时期兴建的主要文化设施有世界之窗、欢乐谷、电视广播大厦、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戏院、电影大厦、深圳报业大厦、深圳书城·罗湖城等。这些文化设施的兴建,拓展了深圳市文化发展平台,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内容和水平。
四、新世纪后:在逐步发展成为人口总量超千万城市的过程中,深圳市文化固定资产11年累计投资是前21年累计投资的4.38倍,建成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准的福田中心区文化设施群和大运会场馆,使深圳市文化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进入新世纪后,深圳市常住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2001年至201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由701.24万人上升到1046.74万人,共增加了345.5万人,平均每一年增加31.41万人。这一时期,是深圳市文化大发展、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投入的时期,建成了以福田中心区文化设施群和大运会场馆为标志的文化设施,也对一些以前建设的文体设施开始维修改造。
2001年至2011年,深圳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3366019万元,是前20年投资总额的4.38倍。这一时期兴建的主要文化设施有电视中心大厦、中心图书馆、音乐厅、深圳书城·南山城、深圳书城·中心城、少年宫、深圳博物馆新馆、保利剧院、东部华侨城、深圳湾体育中心、龙岗体育中心和一批影城等。这些文化设施的兴建,使深圳市具备了国际水准的文化体育设施,使深圳市文化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