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漫画:李楚翘
“延迟退休”这个时下最热闹的话题还未结束,3800万人放弃缴社保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报道,我国大概有3亿多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今年累计中断缴社保的人有3800万。人社部不久前的一项调查则发现,有23%的工作人口中断了社保缴费。社会保险要能有效地运作,前提是所有人都参与供款,如果一部分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口因为各种原因弃缴社保,那么整个社会保险制度可能将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看似纯属个人行为的放弃,其实影响的是整个社保体系,这将加大个人账户的空账压力。那么“弃缴社保”背后的真实问题到底是什么?又是哪些人在放弃缴社保?社保制度的设计有什么漏洞,使得那些本该受到保护的人群却弃缴社保,如何建立社保制度的公信力?本期读者参议对此热议,敬请关注。——编者
弃缴社保折射保障预期模糊
■ 涂启智
生活真是无处不呈现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悖论:一方面,众多农民工以及普通工薪阶层,热切期盼老有所依,渴望拥有稳定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却兀自出现3800万人放弃缴社保事件。“弃缴社保”犹如一个多棱镜,折射出社保体系不尽如人意的现实。
除了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不能给员工续缴社保,以及少数员工15年缴费期满无须再缴之外,“弃缴社保”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则,是对养老金(退休金)双轨制社会不公的抵触与逆反。尽管养老并轨改革呼声已持续多年,但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自2008年公布之日算起,推进时间已经超过5年零10个月几无进展,我们可以看出,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多么艰难。双轨制下,机关与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无须缴纳一分钱,退休后领取高额退休金;而企业职工要从工资收入中扣除8%作为养老金上缴,等到退休之后所领养老金只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的三分之一左右。这让企业职工强烈感到,社保养老其实是自己存钱养老,不如自己保管养老钱,支配起来还方便些。
二则,对现有社保养老模式心存怀疑。普通民众尤其是弃保者对于社保制度的怀疑心理,主要有两点:首先,社会缴费率仍然偏高,社保缴费无形中已经演变成一种负担。其次,社保福利兑付与收益预期不够明朗,甚至有模糊化倾向。15年的缴费门槛、地域之间的标准差距尚在其次,媒体不时披露的社保资金短缺甚至是养老金账户空账消息,还有似乎从未间断的社保腐败案,令公众对社保兑付前景忧心忡忡。
三则,跨地区社保转移接续令人失望。一般来讲,社保缴费相对高的地方可以向缴费低的地方转移,反过来不行。尽管由于正常工作调动,政策允许不同城市、不同地区间个人社保可以转移,从低缴费地区向高缴费地区转移也不受限制,但实际上仍是社保关系“不可转移”,因为政策规定只能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结余转移,而将社会统筹部分全部留给原城市或原地区。这样一来,当事人员养老保险金等于在原城市或者原地区无息存款几年或十几年。
四则,由于生活压力大,日常开销紧张,只愿“活在当下”,让养老金提前变现使用。有很多务工人员都持这样心态:挣钱不容易,揣在兜里才是自己的钱,如果办保险,七扣八扣也拿不到多少钱,不办保险,好歹还能多拿一点。
“弃缴社保”并非人们不愿意老有所依,而是对寄托老有所依盼望的制度预期缺乏信心,民生关怀与社会公平的真问题才是退保的核心。如何保证社保预期明朗,体现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值得深思。
弃缴社保让空账率加剧
■ 邓子庆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保体制是典型的现收现支型,说白了就是,用现在的劳动人口挣的一部分钱来赡养现在的老人,而当现在的劳动人口将来老去的时候,又要由将来的劳动人口拿出一部分钱来养他们。这个体制的有效运转本身就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之上:缴纳的社保收入超过需要支付的养老金。
在社保制度建立之前,很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只有工龄没有实际缴费(类似于现在公务员不交养老保险却领退休金),而这些工龄都被视为缴费年限。如此“虚账实记”下的社保制度,很容易造成很多地方为了填补这个空账,就挪用那些实账下的个人账户资金应对当期发放,从而造成个人账户空账现象的代际传递。此背景下,大量劳动者中断社保,必将让空账率加剧,甚至难以为继。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中国的老龄化形势已然相当严峻。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在人口结构上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落差。生于20世纪80、90年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中坚会发现,自己不得不面临供养四个或者八个老人及一个孩子的窘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龄化危机”。例如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赡养比(也即缴纳社保人与领取社保人之比)从1993年的2.82:1降至2009年的1.41:1,已超越了赡养比2:1 这一“老龄社会危机时点”。上海如此,很多城市也不例外——很多地方每年的养老保险资金支出愈加远远大于收入,而被供养的人数不减反增。此语境下,高达3800万的劳动者中断社保,无异于让入不敷出的社保体系雪上加霜。
不管怎样,3800万人中断社保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现象,它不仅让人担心这3800万人今后的社保该如何解决,更是让人担心整个社保体系会因此越来越艰难地运转。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努力。例如从技术层面加快社保的转移接续,从制度层面实现全国统筹,又例如从政府职能层面加大财政转移,从财政收入的大蛋糕里扎扎实实切一块给社保,还例如着力解决养老双轨制,从社会公平层面重塑劳动者对中国社保制度的信心。
修补社保制度漏洞
■ 叶祝颐
一边是民众为养老发愁,一边是许多人放弃社保,很是耐人寻味。虽说放弃社保是个人行为,但是多达3800万参保者中断缴纳社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尽管存钱养老也是一种选择,此前有网帖说,每月定存500元,存期30年,养老靠自己。但是物价是不断上涨的,若干年以后的存款加利息能否安度晚年要打个大问号。
分析部分人中断缴纳社保的原因,应该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参保者已经缴纳15年社保不愿续交。其二,参保人下岗失业,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无力缴纳逐年上涨的社保;其三,参保人就业状况发生变化。比如,参保人就业地发生变化,异地接续社保,单位缴纳的部分不能全部转出。再比如,部分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不愿或者无力为员工缴纳社保。其四,延长退休年龄的消息不断传来,社保缴费年限也将随之延长,部分参保人对缴费领养老金产生焦虑情绪与不信任心理,等等。
从以上分析来看,3800万人中断缴纳社保,除了参保人自身原因以外,实际上暴露了现有社保制度的一些漏洞,提醒政府完善社保制度设计,对社保制度体现责任担当,进行兜底保障。确保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让参保人获得稳定体面的养老金预期,激活民众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具体说来,政府要做这样几件事。一是养老金发放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不能让缴费多、缴费年限长的参保人吃亏。二是政府对社保事业进行政策倾斜,提高政府财政补充养老金的比例。至于资金来源,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压缩三公消费与行政经费,增加社保投入,弥补社保基金缺口。三是管好并盘活参保人与用人单位缴纳的养命钱。这既需要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做出周到的制度安排,避免权力之手染指,也要优化社保基金投资渠道,让社保基金获得理想、稳定的投资收益,而不能让社保基金躺在银行睡觉,甚至只是获取活期利息,导致养命钱贬值。四是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额异地转移,社保政策全国一盘棋。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缴费、退休的后顾之忧。尽管目前社保已经实现跨地区接转,但是,由于养老保险转出、转入地政府部门衔接不畅,除了参保人个人账户以外,单位缴费部分转移比例偏低,伤害了流动性较强的外出务工人员利益,以至于他们中断缴纳社保。如果社保全国统筹,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五是降低社保个人与单位缴费比例,控制社保缴费年限。即便延长退休年龄,也不应随意延长社保缴费年限,影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如何建立社保制度的公信力
■ 林 萧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统账结合模式,现实生活中,主动或者自愿弃缴社保的群体,大部分是流动性大的农民工,弃保的关键在于社保关系在不同城市间的不可转移,也就是说一旦农民工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打工,之前缴纳的社保费工最后只能拿到个人账户中的结余,社会统筹部分将全部留给原城市。此外,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方可按月领取养老金,事实上许多人不能缴满15年,意味着无法领取,即使退保也只能拿到部分费用。再加上相关法律制度的执行不力,不少企业没有按规定给职工缴纳社保,即使职工想缴纳也力不从心只得放弃,这些都让人对社保产生了不信任感,说到底就是社保制度公信力的缺失。
要建立社保制度的公信力,首要的一点是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人性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前,实现社保信息全国联网根本无任何技术障碍,打破不同城市的社保关系壁垒也并非难事,只有打破地方区域限制实现全国“一盘棋”,让参保者充分享受社保带来的好处和便利,才能让人对社保重拾信心。从缴纳费用的年限来看,累计缴满15年的藩篱也有必要改革,比如以缴纳多少年对应享受多久养老金,以及退保者能够拿到全部费用而不是小额个人账户结余,如此可以让参保者看到制度的利好主动参保。从制度的科学性而言,社保还必须考虑通胀、物价等因素,比如一些地方的农村社保在到了领取养老金期限后,参保人每月只领到几元养老金,如此低的养老金能否养老已不言而喻,因此必须确保参保者的利益,让人对社保养老有“甜头”和“盼头”,社保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