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古民居保护遭遇新挑战
//www.workercn.cn2014-02-13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未拆除时的杨家大院。 张莹莹 摄

花庄村古宅上精美的砖雕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清末古宅杨家大院被拆、花庄村10多座老宅将要拆除……近日,河南郑州周边多座古民居已经或即将被拆除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同时,1月26日,郑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的通知》,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能否成为郑州诸多古民居的救命稻草?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如何才能留住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古村落?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多座老宅难逃被拆命运

  在登封市大冶镇桥板河村的一处山坡上,一座原本保存完整的清末古院落,现已变成一堆废墟。厚实的青砖七零八落地堆放着,颇显悲凉。这座院落就是当地人常说的“杨家大院”。

  在凌乱的现场,依然可以看到,这座院落坐西朝东,大院内有三孔砖砌窑洞。据当地村民描述,北侧的一孔窑洞,中间辟拱券门,门中间为板门,上有亮窗,门两侧各辟一长方形拱券窗,置格子棂窗,门上方有一块刻有“积善余庆”楷书砖雕。而明间前为出前廊,有两根檐柱,柱下有石鼓、八棱柱等。

  记者问及杨家大院被拆的原因,得到的答复是:“省道323线改线工程,是一项重点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拆迁的民居很多,杨家大院是其中之一。”

  与杨家大院的命运相比,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村民张丙新的宅子目前尚在,算是比较幸运。因为要建设新型社区,花庄村保存的10多座清末或民国时期的古宅,同样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可能因为多家媒体关注着我这个宅子,拆迁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目前还没有找我来谈拆迁的事情。但是我丝毫没有安全感。”64岁的张丙新告诉记者。在他的家里,一座两层结构的老式砖瓦建筑孤独地站立着,周边多座民房已化为废墟。

  记者进入屋内,粗大的横梁,整齐的檩条、椽子,屋外规整、考究的雕饰,给人古朴庄重之感。“1994年的电影《银河春天》就是在我的宅子里拍的。当时该电影播放后,引起极大反响。这宅子一直让村民们引以为傲。我老老爷就住在这里,这房子应该有200多年了。”张丙新告诉记者。

  同在花庄村的另一处青砖黛瓦、做工精致、保存完好的老宅里,户主花五松和老伴正在收拾东西。“我已经在拆迁协议书上签过字了。春节前一天,凌晨一点拆迁队来找我们做工作,要我们搬迁。侄子是拆迁队队长,我不能给他脸上抹黑啊!”花五松说。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杨家大院被拆除,村民们感到十分惋惜。“可别小看杨家大院,这里走出去的都是大人物。”该村一位姓张的村民说,这个院落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前当过登封县的县长。

  《登封县志》等文史资料显示,这位县长名叫杨如芳。1905年他出生在这个院落,河南省立甲种商业学院毕业后,赴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士官学校学习。1943年6月,任国民党陆军四十七师一四一团少将团长,率军对日作战。1946年任密县县长,1947年任登封县县长,1948年偕妻女去台湾,1974年病逝于台北市,后改葬于登封市高山公墓。

  1948年跟随杨如芳一起去台湾的,还有他的儿子杨炳麟、杨东麟以及侄子杨祥麟、杨海麟。如今,杨炳麟是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杨东麟曾任美国加州河南省同乡会会长;年已九旬的杨祥麟则是一位文化学者,在台期间曾任台湾银行纸币印刷厂厂长。

  “这个家族在登封当地很有名。这座院落的建筑也很有特色,拆了确实很可惜。但杨家大院不是文保单位,在文物局也没有备案,只能拆掉。”抽调到登封市大冶镇负责拆迁的王少辉,经历了杨家大院拆迁的全过程,面对废墟,他也难免感叹几句。

  在新郑薛店镇花庄村,已经60多岁的花五松对老房子依依不舍。他拿出嘉庆年间流传下来的祖宗木质牌位说:“这些牌位原本都是在老房子里陈设的,要是老房子没了,这些祖宗牌位还能往哪里搬呢?”

  花五松告诉记者,按照旧时的传统,家人去世后下葬的时间跟家庭富裕程度有关,穷人会选择第三天或第五天下葬。只有具备一定资产的人,才会请人写牌子,然后牌位上的“神主”两字留两笔不写全,请县太爷点全两笔“成主”后,选择在第七日下葬。祖上留下的这四个牌位,都有县太爷用红笔画的“成主”。“我不想搬家,好几代人都住在这儿。”看着斑驳的墙壁,花五松说。

  村民张丙新目前还住在祖上传下来的宅子里。去年寒衣节那天,他还为祖上烧了纸。“祖宗的传统不能丢。”张丙新自言自语道。

  将记忆和文化传承下去

  曾前往花庄村考察过的郑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郑东军教授对记者说,从建筑形制上讲,花庄村的老房子都在百年以上,属于古民居范畴,落成年份相差不会超过60年。从建筑工艺、整体规模等方面,花庄村的古民居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因为出现在平原地区的古民居群并不多见。“这些老建筑浓缩了当地很多人的记忆,老房子消失了,记忆和文化也就很难传承了。”他说,这些古民居应该尽可能保留,即便不能保留,也应该在新农村建设时,用原有木料建材进行易地重建,留住这些文化符号。

  据了解,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国家部委曾发文要求,将此类散发着浓重传统色彩的村落纳入保护。很不幸,花庄村的老房子却错过了机会。据记者了解,住建部等国家四部委已公布了两批共151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河南省有62个,但郑州市目前尚榜上无名……

  “我们就是普通的农民,谁能想到要向国家申报加入些什么名录,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国家的政策,也没人能给我们指导。”采访中张丙新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老人的无奈。

  面对诸多古宅不断被拆,有网友发问:“这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拆一座少一座,为啥就不能保存下来呢?特别是像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村里10多座百年老房代代相传,现在突然要全拆了。相关部门就不能出台些政策保护一下?”

  1月底,郑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通知,郑州各县(市、区)必须依法依规对各级各类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对纳入动迁的村落进行排查。对具有重要人文、历史价值的古村落进行原址保护。对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的未定级古建筑,在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前,一律不得擅自拆除。经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如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确需异地保护的,制定科学保护规划,报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对未进入“三普”名录的名人故旧居、百年以上古建筑和具有重要特点的近现代建筑,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须组织相关专家对其文物价值进行评估认定。在文物价值认定前,一律不得擅自拆除。

  如今,在花五松的手里,就有这样一份《通知》。“如果以后有人要来拆我的房子,我就把这个拿出来给他们看看。希望可以保住我的宅子。”花五松说。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