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地铁“文明轨道”需要规则铺就
//www.workercn.cn2014-05-27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漫画:李楚翘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正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在地铁运营单位职责、乘客禁止行为等方面作出多项规定。在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列举了18项禁止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有些禁止行为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如冲抢、阻碍屏蔽门、安全门、列车车门开关、强行上下车等不遵守秩序的行为,这类行为将面临五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再如,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渣,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以及在车站付费区和列车内饮食等行为,将面临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乘客在享受地铁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维护地铁安全和清洁的义务。地铁内的不文明现象如何才能消除?好的《办法》如何才能落到实处等等,本期“读者参议”对此热议,敬请关注。——编者

  感受香港的地铁文明

  ■ 杨 阳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早上刚刚进车厢,便嗅到了满车厢充斥的浓浓的早餐的味道。其中可能有热乎的肉包子味,新鲜出锅的油条,浓香麻辣的汤面……来自各地的美食风味混杂交错,让人难免产生错觉,以为这里不是地铁,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现场。乘客在车厢中津津有味地食用,全然不顾周围乘客的感受。一两粒肉末没准就调皮地滚到了地上,香脆的油条屑也不甘落后,红油汤汁更是肆无忌惮地四处飞溅,其他乘客唯恐避之不及。

  反观深圳的邻居香港,地铁情况又如何?当年笔者刚刚大学毕业,带着一双对世界好奇的稚嫩双眼前往香港求学之时,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的车厢。笔者在香港的求学期间,选择住在了东铁线沿线,每天早上上课、晚上下课都要乘坐东铁线,都坐出了感情。然而一年多的时间里,让笔者感到诧异的是,我从来没有在地铁车厢中见到过有人进餐,就连喝纯净水的人都几乎没有。为此,笔者特地跟香港的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香港人不在地铁上吃东西。但香港的同学们的反应则是,为什么要在地铁上吃东西?笔者闻此回答,不禁笑了。对于香港人来说,不在地铁上饮食已经是一种常识。就如在餐桌上吃饭,在床上睡觉,在学校上学一般,地铁是公共交通,而不是餐饮场所,在交通工具上吃饭,显然跟常识不符。

  其实,按照港铁附例,任何人不得在港铁付费区内饮食,即入闸后所有范围,包括月台及车厢等,否则可罚款港币2000元。这一规定,在香港是一项人尽皆知的制度,正是在这一制度的长期约束下,香港人才养成了自觉遵守这一制度的规则意识和习惯。但对于许多内地人而言,还相当陌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

  偶有一次,笔者因为要前往关口,在港铁上颇感无聊,便从兜里掏了一颗糖果吃。想着糖果小,反正地铁也没用人能看到,便匆匆塞进了嘴里。岂料对面的一位香港老者,对我挥挥手,笑着指着我头上。我抬头看,赫然一排大字,“地铁车厢内禁止饮食”。那一刻,我做了一个“OK”的手势回应老者,并把糖吐了出来,包在糖纸里。颇为脸红尴尬的同时,也很敬佩这位香港的老者。也许在内地的文化里,这种行为可以被诠释为“多管闲事”。但这个城市正因为很多人都恪守着相关规则,克己守法,且愿意随时给身边的陌生人以善意的提醒,这或许是香港成为蜚声世界的国际化文明都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铁文明呼唤良好的公民素质

  ■ 涂启智

  地铁文明属于公共文明范畴,公共文明状况彰显民众素质高低,与地铁不文明行为说再见,树立全新的地铁文明风气,每一个人都须培育克己、体谅他人的公民素质。

  公共文明的表征最主要有两点:公民个体于公共场所自觉约束言行举止,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懂得替别人考虑,尊重他人感受。

  公共秩序不仅关系到公共场所运行效率与质量,更是关系到公共安全。地铁系列不文明行为,影响了其他乘客通行质量,增加了地铁运营管理负担,亦潜藏安全隐患;而冲抢、阻碍屏蔽门、安全门、列车车门开关,强行上下车等行为更是直接给他人乃至自身带来莫测威胁。公共安全责任属于大家,你“冲抢”或者“阻碍”逞一时之快,或许你并没直接感受到什么危险,但是会给他人造成不便甚至安全隐患。假如其他乘客也都这样“冲抢”或者“阻碍”,那么每一个乘客都将置身于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中。再换个角度说,当别人在公共场所做着让你反感讨厌的事情,比如你不抽烟、别人肆无忌惮吞云吐雾让你抽“二手烟”,你想安静看书,旁边有人却高声喧哗不止……此时,你是不是迫切希望别人能够顾及你的感受?

  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在追求自身权利时,更该学会时时顾及他人感受。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显然不能妨碍他人,不能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如果大家都来主张这种“唯我独尊”的权利自由,那么最终大家都将彻底失去权利和自由。

  《办法》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大家必须遵守,违反它就要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将地铁文明纳入法规予以规范约束,具有积极意义。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具有强大约束力与威慑力,有望将地铁文明转化为大众行为规范和日常生活习惯。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共文明习惯,反而养成了一身不文明的坏习惯,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他认为不文明行为在给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并没有给自己造成任何损失。针对地铁不文明现象的《办法》从罚款等层面对不文明者予以硬性处罚,当事者必然要考虑到物质利益及自身形象代价,进而畏而却步,最终选择约束自我规避处罚。长期坚持必将与种种不文明习惯说再见。

  地铁禁食需注重“两个结合”

  ■ 张枫逸

  我们的地铁“不文明”固然与公民素质有关,但如果局限与此,只强调公民素质,显然并没有深入问题的实质。这是因为,素质不是天生的,提升素质的关键在后天培养,这就需要一以贯之的教育,更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约束。换言之,地铁“不文明”现象之所以如此普遍,除了与公民素质有关,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制度规则缺失。

  从倡导文明出行的角度出发,地铁禁食当属民愿所系,大势所趋。不过,禁食执行难一直存在。早在2007年出台的《深圳地铁乘客守则》中,就明确规定了“禁止饮食、吸烟、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违者由相关部门责令清理,并处以200元的罚款”。但据地铁负责人此前介绍,对于饮食者只是进行劝阻,还没有真正罚过款。

  “地铁禁食”如何破解知易行难、法不责众的困局?在笔者看来,地铁饮食有其社会与文化层面的现实背景,具体践行当统筹考量,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立法禁止是戒除国民陋习的法治底线,但处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本意。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当属“地铁禁食”践行的首要原则。对此,香港的做法或可借鉴。港铁工作人员会不时在乘车区域内巡逻,一旦发现有乘客吃东西,首先发出劝喻,告知其行为已经违例,要求停止饮食。如果乘客遵照要求执行,会得到一个警告,一旦再犯,就会收到港铁发出的检控通知书并被罚款。除此之外,港铁还通过张贴标签、广播提醒、制作海报等形式,不断加强宣传教育,让乘客养成不在地铁内饮食的好习惯。

  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法规的生命力在于践行。落实地铁“禁食令”,应该力避“禁烟令”的尴尬,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武汉地铁自去年10月30日以来,因进食不听劝阻被罚款的已有十余单。触动经济利益的处罚足以让人记忆犹新、心存敬畏。与此同时,从人性化的角度而言,“地铁禁食”也不宜“一刀切”。对于一些特殊乘客或者特殊情况,还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特事特办的原则灵活处置。比如,一些乘客患有低血糖或慢性病,需要定期吃些食物补充营养,老人需要服用液体药物,对于这些,地铁方面还应拿出具体的“地铁禁食”行为方式及量化标准。

  大力加强对《办法》的宣传

  ■ 陈怀瑜

  根治地铁“不文明”现象,除了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在“公共场合勿忘自我约束”的同时,更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要广泛征求民意,制定详细的地铁文明规则,违反规定就接受相应处罚。让乘客文明乘坐地铁,也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文明轨道”予以约束,才能让文明规则深入人心,确保文明“不出轨”。

  《办法》规定,诸如强行上下车、乱扔果皮纸屑、车内饮食等行为,今后将面临一百至二千元不等的罚款。对不文明行为制定罚则,虽有必要,但也终究是等而下之的策略。地铁文明等社会文明的实现,最终仍应靠全社会人人的积极参与、主动遵守和自觉践行。

  应大力加强对《办法》的宣传与教育。比如,利用该征求意见稿的全市大讨论,一方面完善法规终稿,另一方面也让广大市民得到一次法规、道德、文明的社会化教育;同时,在地铁适当位置,将《办法》中的条文,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公众以提醒、警示与教育;并长期通过各种媒体,积极宣传该《办法》。以此形成人人知法懂法的氛围,让人们在熟知法规、深谙文明之道中,自觉遵法、守法、信守文明。当人们的文明素质和法律素养都得以提升,文明守法成为人人的自觉时,罚款之手段,便可自然而然束之高阁了。

  文明素养之形成,非一日之功,需从你我他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公众皆行文明之举,则地铁才会驶向法治与文明的“轨道”,社会才会更加充满希望。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