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一系列留守儿童事件,严重暴露了留守儿童治理过程中政府治理的“局限”、市场调节的“失灵”和社会责任的“缺失”。留守儿童问题,根本上就是发展问题,是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经济治理能力导致的结果,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公共性。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农村留守儿童治理中的行动逻辑、行动资源、行动范围与比较优势,以及制度和机制安排,积极构建多方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
推行留守儿童责任清单制度
只有让“权力清单”转化为“责任清单”,才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因此,在建立权力清单的同时,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逐一厘清各级各部门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相对应的责任事项,建立留守儿童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健全问责机制。当前,留守儿童问题频发的地方,应抓住治理时机,制定《关于建立留守儿童责任清单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行留守儿童责任清单制度。具体来说,要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特别是201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行地方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全面系统梳理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部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职责,重点明确责任内容和责任边界。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实际,从信息管理、救助服务、教育管理等方面,制定统一规范的责任分类标准,汇总形成各级各部门对留守儿童的责任目录。经各级各部门对责任清单确认后,除保密事项外,应及时在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公布。同时,还应建立留守儿童责任清单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对不按照责任清单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人员,严格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
留守儿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贫乏落后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或异化的结果。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有效沟通交流。首先,要着力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宣传、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学生家长会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实施再教育再学习,使其领会和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避免隔代教育存在的“代沟”问题,彻底根除长期以来“重养轻教”或“重物质轻精神”的传统教育观念。其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亲子教育活动。利用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留守儿童家长回家的机会,根据留守儿童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载体,增加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再次,建立留守儿童与家长的多元化沟通交流机制。充分利用电话、QQ视频、微信等交流工具,让家长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和化解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不断满足留守儿童的亲情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
建立学校管理的常态化机制
学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有益补充,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和不足的情况下,应该更多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频繁出现的问题,学校不能再仅仅采取“运动式”“应付式”等流于形式的措施,而是要从制度上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常态化机制,常抓不懈。首先,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也可设置专门的副校长分管,成员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以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为工作职责,以实现留守儿童学习快乐、生活快乐为工作目标。其次,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从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家庭等方面,着力构建一套符合留守儿童个体特征、覆盖留守儿童发展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及时了解和把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再次,创新留守儿童教育活动载体。通过设立亲情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功课辅导室、互帮互助室等,着力构筑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打造像“家”一样温馨的校园,最大限度地消除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烦恼。
发挥农村社会组织服务功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便利服务功能,是治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重视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工作。较城市而言,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普遍存在类型单一、规模小、力量弱,在一些偏远落后地方甚至是空白。目前,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明确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同时,建立包括农村社会人才培养、金融财政扶持、政府购买农村公共服务等一系列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组织服务能力。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内容、需求特点、需求秩序,定期开展面向服务留守儿童的各种技能培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社会关怀感、业务素质好、专业技能强的农村社会组织人才队伍。
构建“网格化陪伴、组团式服务”模式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光靠政府力量是极为有限的,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因此,应充分借鉴社会工作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积极构建面向留守儿童的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制度化的“网格化陪伴、组团式服务”模式。一是科学合理划分陪伴服务网格。根据服务的便利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布局留守儿童陪伴服务网格。二是组建陪伴服务网格团队。每个网格应配备相对固定的管理服务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网格跟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诉求和需要,实现管理服务结构由条状向网状转变。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每个陪伴服务网格成员应由不同的服务主体组成,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组成。三要建立陪伴服务网格工作机制。由于不同的陪伴服务主体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机制、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明确不同陪伴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和工作职责,真正做到分工有序、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 着力构建和谐安徽 | 2011-09-2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 2011-09-26 |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 2011-09-26 |
工作研究:谈工会送温暖活动的针对性和新特点 | 2011-09-26 |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 教育治理... | 2011-09-26 |
政府工作报告 | 2011-09-26 |
工作研究:推进群团工作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 2011-09-26 |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 2011-09-26 |
如何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 | 2011-09-26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 | 2011-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