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地下管廊顺畅 城市才更“体面”
韩韫超
//www.workercn.cn2015-08-1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首要的是更新城市管理理念,矫正当下一些城市管理中的畸形政绩观。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管理者能否真正摆脱“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短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管廊综合治理的成效。

  “城里看海”、“马路拉链”等百姓抱怨多年的问题有望逐步消除——据新华社8月10日报道,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使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逢雨必涝、“马路拉链”频现、地下管网老化等城市病,共同指向我国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的滞后与混乱,而在诸如城市内涝被淹、被挖空的地面塌陷、管网爆裂伤人等事故和惨剧过后,舆论的焦点也往往指向对地下管廊现状的诟病。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治理城市地下管廊乱象的迫切性日益凸显。各种地下管网建设不断提速、规模不断扩张,有限的地下空间出现了管网纵横交错、杂乱重叠的无序现象,已然成为阻碍城市发展之痛。

  规范管理的尝试在不同地方推进。一些城市发布了有针对性的地下管线管理条例。《管线测绘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标准于不久前陆续发布。如今《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从规划、建设施工、使用、维保、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对城市地下管廊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谓公众期盼已久的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如何落实好这一顶层制度设计,正是我们当下要费心思的事情。

  首要的是更新城市管理理念,矫正当下一些城市管理中的畸形政绩观。由于地下管廊的隐蔽性,在很多城市管理者看来,地下基础设施建得再好,外人也看不见,与其在地下设施上动脑筋、费工夫,不如多在地上做文章。于是,光鲜亮丽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类比比皆是,而地下管廊的规划建设却被选择性忽视。

  然而,“里子”没搞好,“面子”便时时会难看。“逢雨必涝”、地面塌陷、管网爆裂等屡见不鲜的事故就是明证和教训。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管理者能否真正摆脱“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短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管廊综合治理的成效,而将地下管廊综合治理的成果与现行政绩评估和考核标准挂钩,或可促进这一制度的落实。

  综合治理地下管廊乱象,不仅工程量大,其中还牵涉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客观上要求治理过程中明确各方权责、加强统筹协调。对已有的地下管廊,在加强维护的同时,要完善消防、供电、智能管理等配套设施,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即将规划建设的,在对其必要性和科学性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本着绿色节约、可持续的原则有序建设,确保其建成后与既有管廊“和谐共处”。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少付“学费”,既是地下管廊规划建设的要义之一,也是城市管理其他方面当牢记的原则之一。我们希望诸如“国外地下管道很宽敞”等,不仅仅是国人的饭后谈资,也期待“共同沟”、“海绵城市”等成功经验能在中国城市管理中开花结果。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其建设和管理需要多一些未雨绸缪,由此,才能让宜居城市、智慧城市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才能让百姓尽早享受到安全、便利、舒心的城市生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