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把握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
曹普华
//www.workercn.cn2015-12-31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时强调,扶贫开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今年6月18日,习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对湘西扶贫开发的重要指示,为民族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正能量。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总要求,推动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后发赶超,关键要立足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基层干部信心要提振。打好新一轮精准扶贫攻坚战,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广大基层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把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最宏大的民生工程、最紧迫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只争朝夕的发展意识、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增强发展自觉,提振发展信心,大力弘扬“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和“马上就办”的作风,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不断夺取扶贫开发的新胜利,加快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小康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要提标。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条件。民族贫困地区大多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较差、发展空间有限,虽经多年扶持,但基础设施依然很“贫”,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严重制约了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要有效整合各种扶贫力量和资源,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通达通畅、“五小”水利、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电网升级改造等工程建设,推动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切实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并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管理服务,建立完善管理服务机制,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布局及资源资产资金管理使用要提效。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的地方,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贫困地区实际,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创业创收。给扶贫项目、资金“松绑”。简化资金拨付流程,改革扶贫项目管理机制,推进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扶贫项目由县里自主安排和审批,确保扶贫项目更接地气、更加符合贫困群众的所急、所盼、所需。

  生态补偿机制要提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生态是湘西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水更清、山更绿、气更净”为目标,狠抓生态环境保护,把湘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

  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要提早。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作为精准扶贫的“先头工程”来抓,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用技能的提升助推扶贫开发。结合民族贫困地区实际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与贫困地区产业体系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

  “三农”组织化程度要提高。把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把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大户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三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加快推动“农”字变“富”字,“拔穷根”,换富业。

  农村宽带要提速。通过“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农民”等多种方式,推动互联网与三农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助力扶贫攻坚,让农民搭上“互联网+”这班“网际快车”,决不能输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竞争的起跑线上。(作者系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