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键期,教育部印发通知,强调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重申“四个不准”,严禁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引人关注。几乎每一年都被称为 “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最后又都无一例外地看到“就业率喜人”的大团圆结局,从就业率80%以上到90%有余,一个学校比一个学校报得高,一个专业比一个专业来得猛。如果这些数据都实打实,当然最好不过,可有些超出了人们的常识与感受,媒体的报道也呈现了另一种景象:有毕业生拿假就业协议换取真毕业证书;就业报表明明写着某学生在某企业就职,可企业那里查无此人,相关学生连企业名字也说不上来……
就业率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晴雨表”,一旦统计数据与现实状况不符,既阻隔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真实情况的准确上达,又误导决策部门制定就业政策,还会助长虚浮之风——有些高校一旦尝到虚报数据的“甜头”,很可能宁愿在让就业率变得漂亮上做文章,也不肯在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就业上下功夫;至于那些与社会需求脱节、亟须调整的专业,也会一直“带病”转下去,从而积累更多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样的常识: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意无意地掩盖问题。
危害显而易见,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可为何还是出现了上述现象?肯定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漫说信息获取日趋便利、统计方法日益科学,即便是用最土的办法,也不至于出现太大误差。恐怕也非有人所说的相关部门“有形之手”干预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就业数据本来就是相关部门委托高校进行统计的,如果一方面要求高校提供“干货”,一方面又让其往统计数据里注水,在逻辑上很难说得通。事实上,根本原因在于少数高校存在着数据迷恋,误把就业率当成了名气声望的标准,于是,同一个层次的学校,你报98%,我绝不能报97%;更有着现实的利益考量,高就业率必然带来着更多的生源,低就业率则意味要缩减招生计划甚至砍掉某些专业,于是,难以避免出现以户档托管为由劝毕业生签虚假就业协议、扣毕业证逼毕业生签就业协议的情况。
就业统计数据造假,应该而且必须严厉问责。只有提高数据造假的违规成本,让搞数据掺水造假者有切肤之痛,才能严儆后来者效尤;只有健全机制,挤掉统计数据中的水分,才能让就业数据统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相关部门每到节点都出通知、发禁令,更重要的是,针对就业率掺水造假的惩罚措施及时跟进,并严格执行,迫使掺水造假者摒弃侥幸心理。与此同时,目前就业数据的统计主要依靠高校自主进行,缺乏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且针对统计数据的核实还不够完善,也难免给掺水造假者留下可乘之隙。如何治标又治本,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管理智慧。
“真实的,才是值得。 ”这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理应具备的科学态度,也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反之,就业率“看上去很美”,而实不相副,不可不戒!
我们身边的清风正气 | 2014-02-21 |
中国贸易顺差的根源及其平衡方法 | 2014-02-21 |
以文化之道引领城市建设 | 2014-02-21 |
精确识别 精确帮扶 精确管理 | 2014-02-21 |
深化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究 全面深入推进教... | 2014-02-21 |
在转型中创造“新人口红利” | 2014-02-21 |
社会变迁新态势与社会治理 | 2014-02-21 |
中央新闻网站总编辑畅谈“四个全面”战略布... | 2014-02-21 |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走出身份困惑 | 2014-02-21 |
幸福就是能够走向幸福 | 2014-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