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上海外滩
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提供数据:截至2012年2月,21省市新城区数量统计
CFP
本期主题
2014年4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编辑部主办,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承办的“2014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春季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提出的“人文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世界城市与一流大学共生互动”为主要议题,开展深入对话和讨论。本刊摘发与会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坚持“绿色、有机、生命”的城市化原则
回顾我国1978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成就显而易见,问题也显而易见。出现一些问题,原因是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违背,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在建设理念上则违背了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城市化原则,也就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建设理念。这一理念包括了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充满生命。这是对于我国传统生态生命哲学与建筑理论的总结发扬,是城市化要“以人为本”,有利于城市居民健康美好和环境权得到充分保障的现实要求。
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化是“以物为本”的城市化,是以追逐经济利润为旨归大肆剥夺广大工人农民的残酷过程,导致了人与自然、身与心、富人与穷人、城市与农村、城市与文化的二元对立。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错误的道路,在新的空间理论指导下探寻克服以上二元对立的城市化之路。这种新的空间理论在中国具有宝贵的资源,就是在“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说”中包含的空间与时间的高度统一,由空间中的“天地交”而催化时间中的“万物生”,优化的生态空间一定会导致万物生命的繁茂昌盛。
绿色的有机的生命原则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吸取。城市化关系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城市化经得起历史检验,应将按照规律办事和城市化质量放在首位,而且要建立问责制度。(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曾繁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