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没想到让座这事儿竟被如此吐槽
冯雪梅
//www.workercn.cn2016-06-16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不具备强迫性,谁也不能强迫年轻人“必须”给老年人让座。但是,道德在文明的进程中不可或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追求,让社会变得不那么冷酷。

  原本以为让座是件小事,没想到居然遭遇了大量吐槽。

  6月15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发表了一篇文章:《不让座什么时候成了一种本分》,讲一件并不新鲜的事儿:公交车上,一位老人因为身边的女生没给自己让座,就破口大骂,忍无可忍之下,女生以身体不适为由进行了回应。针对“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的网友态度,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老人的态度有值得检省的地方,但不管如何,当老弱出现之后,年轻人必须站起来让座。

  说这事儿不新鲜,是因为让座起争议的“新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尊老爱幼,给老人让座算是“常识”,提倡一下应该不错。出乎意料,文章招致不少网友“拍砖”。他们说,“必须”这两个字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老人的态度岂止是“值得检省”,是恶语伤人,倚老卖老;看到那种刚去公园跳完广场舞、抢完便宜菜,上车就站在你旁边唠叨年轻人不懂规矩的老人,一点都不想让座。

  为什么让座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儿,以及由此引发的年轻人与老人的论争,屡屡能成为热点话题?它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独有的现象?

  以我有限的经历,欧洲的公交车和地铁里,很少见谁给老年人让座。但是,那里的公共交通,一般并不拥挤,几乎没人抢座。而且,基本都有专门的“爱心座”,乘客也都很守规矩,宁可站着也不会去占那些座位。也有挤的时候。我在美国的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乘巴士游览,下午返回之时,游客就比较多,很多人都站着。这时,上来一家五口,母亲抱着小孩子,两个大一些的跟着爸爸。他们在我旁边站定,我就开始纠结:要不要让座啊?原先的经验告诉我,这种情况,应该要给抱孩子的母亲让座,甚至有些父母,会想法暗示别人给自己或者孩子让座。我打算先看看周围人的反应。结果,没有人站起来,一切都很正常。母亲牵着小孩子的手让他站在了车厢里,一家人一路站着,估计人家根本就没想过要别人让座。

  国外没我们尊老爱幼?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儿。可能人家不觉得我老我弱我幼,你就得照顾我。如果说人人平等,那就意味着谁也不比谁多承担义务,谁也不比谁少尽责任,谁也不比谁拥有更多的权利。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个人权利得到应有的维护和保障。一个人只要尽了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别人无权以“道德”为由,要求他做什么不做什么。而保障个人权利,更多是政府的责任,比如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而不是让个人承担不必要的义务。

  前些日子,已经离任的老领导发了一条微信:北京市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公交卡,可能初衷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财政的钱流在财政补贴的公交车里。结果老人同志们睡觉少,每天早早就起来坐公交车。从东四环乘公交车到西五环买三根黄瓜,再坐公交车回到东三环,往返30多公里还是少说了。这100元补贴增加了多少乘公交车的人啊?其实老人家的附近有的是黄瓜。老人在公交高峰期跟年轻人争抢公交流量,年轻人不让座,老人也许还骂人。决策者能不能直接补给乘公交车的人人民币,老人们就在家门口买黄瓜,减少多少公交车流量?可见,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个人权利上,我们的政府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到位。

  你见过哪个美国大妈理直气壮地要求年轻人给她让座?而我们对年轻人,实际上是有这样的道德要求的;并且,这种道德要求,高过了不抢占“爱心座”的规则意识。结果,“必须”让很多人反感,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可规则却或多或少被忽视。一个社会,不能以道德绑架的方式强迫别人做一些事;同样,一个社会,也不能让规则意识付之阙如。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不具备强迫性,谁也不能强迫年轻人“必须”给老年人让座。但是,道德在文明的进程中不可或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追求,让社会变得不那么冷酷。

  现实条件下,公交车上的座位是一种稀缺资源,在稀缺资源的分配上,公平永远是一个难题。让老人和年轻人一样去抢座位,真的公平吗?让一个劳累了一天疲惫不堪的年轻人,给一个闲着逛街买便宜菜的老人让座,又公平吗?

  我无法给你答案。只要我们的公共交通不是好到人人上车有座,让座之争就会继续下去。我也不喜欢被人逼着让座,可要是一个老人站旁边,即便我心里没那么情愿,却也会起身让座。因为我的母亲年岁已大,我希望她乘公交车时能有座。我也相信,那些在公共场所能够体谅和照顾老人的年轻人,更温暖更有责任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