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告别“全城看海”给公众一张“时间表”
吴迪
//www.workercn.cn2016-06-17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多家媒体报道,6月14日至16日,南方地区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大范围的暴雨过程,部分地区日降雨量可能突破历史同期极值,中国气象局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6月14日凌晨广西柳州遭遇特大暴雨,导致城区多处地段积水,有的社区遭洪水袭击,数十辆小车被洪水冲走。而日前广州遭遇大暴雨后,面对小轿车被淹、地铁站进水、橙色预警是否要上学信息不明等情况,抓狂的网民针对4亿元治水工程不乏冷嘲热讽。

  一夜暴雨后,出门发现竟穿越到了“威尼斯”——“逢雨必涝,全城看海”的景象近年在一些城市屡屡上演,城市的“面子”与“里子”也频频成为舆论焦点话题。

  广州有一句童谣:“落大雨,水浸街。”它被很多人从垂髫少年唱到白发苍苍,也道出了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的艰难。如果说,“欢迎来看海”式的调侃是人们无力改变现状的苦中作乐,那么对政府部门的花式吊打与批评则是人们因洪涝灾害遭受损失、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影响后的不满情绪表达。何以“年年治水却年年内涝”?应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案怎么不起作用?相关部门都做了什么努力?公众心中有不少疑惑。

  而城市管理者其实也是“宝宝心里苦”:一方面,防洪、排水设施改造的工程量大、耗时长,且需要大量资金,不是短时间即可见效;另一方面,汛期来临,尽管相关部门努力做了不少准备,可当天公不作美时,这些原本可以证明自己“无辜”的努力都被淹没在了大众的口水中,相关部门也多有苦衷。

  其中,是不是存在双方信息沟通不到位的问题?如果地方政府部门为告别“全城看海”做了不少努力,那么,就应该让百姓看得见,其中一个关键,即告知公众终结“全城看海”的时间表,这是疏解各方忧虑和抱怨的一剂良药,也是倒逼相关部门努力作为的一股力量。

  比如,年年“看海”,是目前城市防洪排水设施标准低,还是极端天气频频造访?应对极端天气,基础设施是否需要提高标准?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能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问题不仅要管理者心中有数,更要让百姓心里有谱儿。

  还有,应对灾害性天气,政府部门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面临什么困难、需要公众配合什么,以及钱花到了哪儿等等,这些也应该跟公众交个底儿。此外,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管廊,这些经过科学论证并确定下来的长远应对举措,其试点进展如何、经验是什么、何时推广,也有必要让公众了解相关信息。

  整治城市排洪内涝,应当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是一件急不来的长远任务。但也要顾及当下,汛期来临,“漂洋过海来看你”实实在在摆在眼前,如何完善应急措施,尽可能减轻对公众的影响和损失,也是亟待解决的眼前之事。

  比如,遭受过大雨侵袭的北京“吃一堑长一智”,日前在接到暴雨气象预警后,采取了短信提示、错峰下班、提前放学等应急措施,减少了因交通拥堵而无法躲避低洼处被水淹的风险,也用民生温度为市政工作加了分。

  应对灾害性天气,确保公众出行安全、便利,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件大事。期待更多地方管理者能够尽快给出时间表,既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安排,也要有能救急的、缓解当下险情的应对办法。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