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两栖城镇化”背后,利益考量和文化因素是两大动因。要想让“两栖城镇化”平稳过渡到城镇化,就要做实做细户籍制度改革,让每一项举措都能落地生根;就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大限度地消解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冲突
近期,在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农民进城“零门槛”的落户政策一再遇冷。不仅很多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不愿意迁移户口,很多在城里买房、工作、生活的农村居民也仍然把户口留在农村。有的城市居民甚至还借“市民下乡”政策,用农业规模经营等投资换农村户口,做“涉农居民”。于是,很多人将这种现象称作“两栖城镇化”。
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对“两栖城镇化”现象,利益考量和文化因素是两大动因。可以想象,即使农民住进了自己在城里买的房子、把农村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实际生活中的社保、医疗、养老等问题却没有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而解决,其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条件仍很难得到保障,他还是不愿意留在城里的。加之,在城镇化大潮的推动下,农村土地不断升值,国家强调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农村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甚至还有集体经济分红的强大诱惑。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农民自然义无反顾地选择将户口留在农村。
除了现实利益的考量,一些农民愿意把户口放在农村,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虽说今日的农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但也绝对不是完全的“陌生人社会”。在农村,人与人之间依旧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亲情文化,浸润着独有的乡村熟人规则。这种精神归属感和特有的交往形态,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不起眼,但遇到重大事情时,则会发挥重要作用,这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农民虽然在城里买了房、入了户,却仍然在老家修房子、留根基。因此,血脉、乡土文化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也是让一些人眷恋农村的重要原因。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只要给农民足够的物质与金钱,就可以让农民放弃农村户口,一定会事与愿违。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一定时间内,“两栖城镇化”将是一种常态。但是,从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看,城镇化是大趋势,“两栖城镇化”最终将消失。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两者之间平稳过渡。从利益关联的角度说,关键之举就是做实做细户籍制度改革,让每一项举措都能落地生根,能切切实实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从文化牵引的角度看,就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在留住乡村回忆的同时,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脉,对具有乡村记忆的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深度开发,将“文”“人”“居”“产”紧密结合起来,活化乡村记忆,最大限度地消解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冲突。
“礼俗互动”传统下的主流价值重建 | 2014-02-10 |
城市建设和治理需要做到“五个创新” | 2014-02-10 |
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 | 2014-02-10 |
切断“两栖干部”背后的利益暗道 | 2014-02-10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 2014-02-10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 2014-02-10 |
乡关何处:乡土文学的追问 | 2014-02-10 |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 2014-02-10 |
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发展县域经济 | 2014-02-10 |
“乡村升值”有助城乡统筹发展 | 2014-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