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
//www.workercn.cn2016-09-29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3年初,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浙江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拳。通过3年多的努力,全省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效果显著,违法建筑拆除大见成效,违法建筑行为得到全面遏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共享发展 构建全面小康

  “三改一拆”行动凝聚着人民共享发展的环境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前提和目标追求,是凸显“居住品质”、建设“美丽浙江”的一次推进,是培育和提升老百姓“公共理性”的一次创造,也是汇通和凝聚民众共识、加强价值认同的一次努力,更是全面促进“人的安全与发展”的一次有力提升。

  “三改一拆”行动推进了老百姓“居住品质”的提升,是人民共享发展的环境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体现了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浙江“三改一拆”的发展实践就是在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十二五”期间,浙江建成“美丽乡村”特色村2500个,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5106公里,新增污水收集管网11500公里。通过“三改一拆”行动和“五水共治”工程,凝聚“扩投资”“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等多个目标,切实改善浙江人民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是实现共享发展最根本的环境基础。

  “三改一拆”行动是老百姓“公共理性”提升的过程,是人民共享发展的社会前提。“三改一拆”行动,不仅锻炼了一大批干部,提升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公共领域中的“老大难”问题。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老百姓对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法治建设、环境整治、人居改善等公共事务的关心、关注和积极参与。实施“三改一拆”以来,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这项共同的事业之中。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三改一拆”行动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才能为巩固“三改一拆”成果、实现新的目标任务奠定最根本的群众基础。

  “三改一拆”行动彰显了“重叠共识”形成的路径,是人民共享发展的思想前提。当前,人民共创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基本共识,在这一重叠共识构建过程中,需要诸多发展实践的路径来展开。在“三改一拆”行动中,各地对“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拆改结合、拆用结合”形成共识,其中“改”是重点,“拆”是关键。广大群众认识到“三改一拆”的目的,是要改出“美丽浙江”的新环境,拆出浙江长远发展的新空间,促进民生的更大改善,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更大的“公共善”,有着更长远的好处。始终坚持公平公正拆、始终坚持阳光操作,做到一碗水端平,一个标准执行到底,一个原则贯穿到底,让每个拆违对象都能感到公平公正,从而对短期的个人利益损失也能理解和体谅,对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有了基本的共识。

  以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以共享理念为指引的“三改一拆”,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利用更合理更有效、经济发展更绿色更可持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强大的基础性支撑,为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张彦,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锻造队伍 践行群众路线

  “三改一拆”改出了美丽浙江,拆出了发展空间,锻炼了党员队伍,密切了党群关系,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三改一拆”的一线战场,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忠诚信仰和担当,为“两富”“两美”浙江建设书写了壮美篇章。

  “三改一拆”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群众的生活品质。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黏合剂,“三改一拆”的过程,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发挥党的领导、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群众路线不是坐等群众前来参与,而是要求决策者、执行者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培植群众观点和群众感情。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指挥在一线,奋战在一线,督导在一线。“三改一拆”已成为检验我省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大舞台,党群、干群关系的试验田,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工作效率、运转协作的大赛场。

  “三改一拆”作为一场“大会战”,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专项行动中密切配合、协调运转,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党委政府公信力得到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作用的发挥是“三改一拆”取得胜利的最大组织保障。

  在思想引领方面,全省各地提出“大党建统领、大联动治理、大会战决胜”的总体思路,广泛实施“党建+治理,党建+拆违”工作方法,始终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到“三改一拆”全过程;在组织引领方面,充分发挥村级班子和网格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网格点“发力”,以一户一档、组合攻坚、滚动推进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基础信息,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在党员引领方面,各地用好“服务指数、堡垒指数、先锋指数”三项指数,发挥好考核机制的“指挥棒”“能量棒”作用,以考促干抓好基层党员作用发挥,为“两学一做”交上了一份鲜活真实的生动答卷。

  “三改一拆”工作的开展需要非常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能力,我省高度重视“三改一拆”与党委政府公信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广泛运用法治、协商民主、群众参与、价值观建设等手段来处理“三改一拆”中的矛盾。

  在依法依规方面,我省各地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积极稳妥地处理好违法宗教建筑的拆除,既遵循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也符合国际法治惯例的一般做法;在协商民主方面,我省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力、群众主体力、媒体引导力的作用,广泛运用党员会、户长会、政策宣传会、市民公开信,发展大讨论、媒体看拆违、基层走亲、聘请村民监理员、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等方法,凝聚共识,传递正能量。在价值观引导方面,树立底线意识,各级领导班子庄重承诺:绝不为一个违建户说情、绝不为一家污染企业开脱。公平原则、底线原则、法治原则成为大家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王思林,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美好生活 催生公共美德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风尚是一种社会意识,良好道德意识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现实的发展状况。“三改一拆”直指客观环境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主观世界的深刻变动,不仅改出绿色、改出空间、改出秩序,也改出公平正义,改出公信力和法律尊严,激发了社会道德进步,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提供了环境影响、价值导向及榜样作用。

  “三改一拆”,遵循的是拆改结合的原则,拆是手段,改和用才是根本目的,也才能真正惠及民生。通过拆,彻底消除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和精神污染等隐患。通过改,成片成规模地消除了“脏、乱、差”现象,加强了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公共服务、优化了人居环境、加强了文明建设,改出了美好生活。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优美的环境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置身于其中,可以陶冶情操,而情感是美德生发的起点,能够激发个体追求品质生活,修养心性。

  通过拆改结合,在腾出的土地上陆续建起一大批教育、文体、生命健康等民生项目,使公共设施和配套越来越完善,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城乡人居环境的优化美化,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社会个体之间发展机遇更为公平的表现,拥有共同的、美丽的居住环境,利于社会的团结、稳定、和谐,激发个体美德成长。广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设施等公共场所的建成,让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激励人们追求精神之美。可见,“三改一拆”不仅为经济发展、物质富裕提供了空间,也为文化建设、精神富有创造了条件。许多群众反映,通过“三改一拆”,不仅增加了土地等稀有资源,还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增强了法治理念和规范意识,提升了道德水平。

  生活是最好的德育导师。道德是在日常生活、日常行为中逐渐产生的,构建宽广的公众参与公共事业实践平台,是个体公共道德生长和成熟的必要条件。“三改一拆”本身就蕴含着浙江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推进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发动群众监督,获得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三改一拆”就是公众道德实践的大舞台。在公众积极参与创造美丽人居环境过程中,耳濡目染,逐渐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积极向上向善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自觉维护“三改一拆”的美丽成果。

  道德风尚反映人们的内在品质、自我修养以及整个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整体道德氛围。树立良好道德风尚离不开个体修养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沉淀,但法制约束对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推进“三改一拆”中,省委决定将它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全力打好“三改一拆”攻坚战,完善长效管控机制建设和防违控违综合管理系统,用制度建设杜绝违规行为,为民众的日常公共行为提供参照系,倡导民众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养成公共道德,共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王明霞 李泽泉,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学院基地)

  上下联动 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治理主体之间互动的质量。浙江在推进“三改一拆”专项行动中,坚持上下联动、城乡联动,实现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体等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拆出经济发展新空间,助推转型升级。浙江是典型的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金贵。“三改一拆”行动有效地解决了发展空间问题。3年多来,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5.55亿平方米;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建筑6.77亿平方米。拆违涉及土地面积52.95万亩,“三改”涉及土地面积52.01万亩,有效缓解了供地不足。尤其是通过改造旧厂区1.73亿平方米,以用地零增长实现“空间换地”,推动“腾笼换鸟”,一大批低小散企业得以改造或淘汰,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生活品质。违法建筑,是低小散产能的“老巢”,是藏污纳垢的“温床”,既破坏城乡人居环境,又存在着安全隐患,降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三改一拆”行动3年多来,累计改造城中村3.08亿平方米、旧住宅区1.95亿平方米,通过实施整体拆迁或环境整治,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消除安全隐患,有效改变了城乡环境“脏、乱、差”现象,有效解决了居民停车难、出行难、绿化难等“老大难”问题,324万户群众从中受益,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

  刹住违建之风,匡正社会风气。不少地方,一些违法建筑长期得不到处理,人民群众对此反响强烈。如不及时妥善予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对执政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严重危害。“三改一拆”实施3年来,尤其是“无违建”创建活动开展以来,众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三改一拆”,还法律以尊严、还社会以公正、还百姓以公平,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可谓是“改”出了社会和谐,“拆”出了政府威信。“三改一拆”行动有力地铲除了违法建筑滋生的土壤,斩断了违法建筑的利益链条,遏制了违法建筑的蔓延势头,刹住了违建之风,发挥了正本清源、扶正祛邪的积极作用,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提升法治意识,锻炼干部队伍。“三改一拆”是一场涉及拆迁、改造的城乡管理运动,能够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强化综合执法。在“三改一拆”中,国土、规划、建设、城管、水利、交通、检察、法院等各部门明确分工,相互合作,保证了各工作环节不脱节、不重叠,各部门既管好了自己的“自留地”,又不“越俎代庖”,确保了执法主体合法。同时,在“三改一拆”中,党员干部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得到了考验。各地还注重把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后备干部、年轻干部选派到“三改一拆”一线,在前沿阵地攻坚克难,增强才干,在困难面前锤炼精气神,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陈仁涛,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搭建平台 强化法治思维

  “三改一拆”是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试金石和活教材,坚持依法治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领域,以及维护法律权威、提高全社会法治思维、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各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它既是一项执法大检查,又是一次普法大行动,更是一个提升全社会法治思维的浙江方案。

  实施立法先行,坚持法律至上的思维。在“三改一拆”开展之初,浙江广泛开展立法调研,并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制定出台了《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省政府同步制定《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各地市根据法律法规,立足当地实际,制订了相关配套政策和分类处置办法,做到有法可依。在“三改一拆”中,始终坚持不触碰法律红线,不逾越法律底线。严格执法,不让任何被拆改对象所属者凌驾于法律之上,由此解决了一大批违法违规的“老大难”问题,极大捍卫了法律权威。广大人民群众也在“三改一拆”实践中得到了体验和锻炼,逐步实现了尊法守法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加强依法行政,坚持法律程序的思维。“三改一拆”始终坚持依法开展工作,做到拆违的主体合法、程序合法、措施手段合法,确保拆得于法有据,它本质上是对《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执法大检查,是对《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和分类处置办法的执法大行动。在“三改一拆”具体实践中,加强依法行政,严格按照相关法定程序逐步进行拆除和改造,强化了全社会的法律程序意识。《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明确了违法建筑拆除的执法程序,对违法建筑的强拆条件、救济途径、拆除依据和拆除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为此,浙江开展“三改一拆”依法行政的培训学习和分类指导,对市、县从事“三改一拆”工作的基层人员开展了多批培训。

  践行公平公正,坚持法律平等的思维。“三改一拆”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允许有法外特权,不因被拆对象所属者的权力背景、人情背景、宗教背景、金钱背景的不同而有区别对待,可谓“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执行到底、一个原则贯穿到底”,绝不“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软不拆硬、拆明不拆暗”,拆出了公平,改出了正义。许多地方还对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财政供养人员的违法建筑现行拆除,大大强化了全社会公平公正的法治思维。

  实行违法必究,坚持法律责任的思维。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思维倒逼全社会推崇严格执法和普遍守法意识。在“三改一拆”过程中,违法建筑一律拆除,违法行为一律追求相应责任,有力斩除了相关违法行为的利益链条和滋生土壤,刹住了违建之风,全社会树立起坚持法律责任的思维,既有助于地方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又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尊法守法。(陈华兴 胡丽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优化空间 提升生活品质

  随着经济要素和人口的不断集聚,杭州城区及郊区均面临着城市空间优化再造的任务。“三改一拆”对杭州优化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明显。

  优化了城市经济空间,提升了经济发展活力。杭州作为东部沿海省会城市,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城市经济发展亟须土地供给和空间优化。“三改一拆”通过对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的改造和违法建筑的拆除,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空间,为杭州经济转型发展、“腾笼换鸟”创造了条件。譬如,杭州通过对曾经的老厂区的改造,使破败、被遗弃的老厂房焕发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最为典型的事例之一,就是杭州上城区对山南区块老厂区的再造,催生了新的创业创新集聚区,即山南基金小镇。仅2016年第一季度,山南基金小镇完成税收3亿元,展现其强大的经济发展活力。

  优化了城市社会空间,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三改一拆”的推进,极大地优化了杭州的城市生活空间,通过改旧拆违,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改善。原来“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是城市社会空间品质低下、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无法改善的地区。有些老城区住宅属于危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杭州提出到2020年,全部完成主城区246个城中村改造任务。仅2016年上半年,杭州完成城中村改造327.2万平方米、旧住宅区改造233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197.4万平方米。这既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又整体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和生活品质。譬如,西湖区对城中村青芝坞的改造,使原来缺乏规划、环境差的面貌,华丽转身为市民喜欢光顾的休闲餐饮精品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脱胎换骨”般的提升。

  优化了城市的文化空间,提升了市民文化生活品质。“三改一拆”促进了杭州城市文化空间的优化和拓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造了条件。城市人口的集聚必然伴随着文化空间需求的增加。通过“三改一拆”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力推动了杭州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扩展和再造。譬如,拱墅区的运河沿线,以前老厂区林立,通过企业外迁、城市空间再造,形成了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运河天地文化休闲与商业综合体等新的城市文化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文化空间需求,提升了文化生活品质。

  优化了城市生态空间,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生态环境是城市的生命,生态环境差的城市必然品质低下,甚至凋敝和破败。杭州推动“三改一拆”的过程,也是优化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空间的过程。譬如,前面提到了山南基金小镇、青芝坞、运河沿岸的改造,不仅优化了经济、社会、文化空间,而且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更新和提升。再如,为迎接G20峰会,2016年上半年,滨江区加大钱江三桥、四桥、之江大桥区域的“三改一拆”力度,拆除农居房860余户、完成水电新村整体拆迁,仅西兴互通周边环境整治,就种植乔木1万余棵、灌木草坪30万余平方米,极大优化了城市生态空间。(张红岭,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