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周明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由此,加强对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更成为学术界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新近出版的由中国(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教授所著《中国城市转型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已对此进行了颇具前瞻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该书展示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定位。这部40万字的专著,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城市转型的著作,作者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格局与发展大势,来审视当代中国城市转型的起因、内涵和意义,阐明在世界城市体系新一轮重组的过程中,中国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前提下,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在产业升级与空间优化的双重维度,有序展开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研究,并逻辑演绎一系列相关内容,由此构建起一个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术框架和支撑体系。该书梳理西方理论、西方经验,植根中国国情、中国语境,大大拓展与深化了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内涵,既有利于我们自身充分把握中国城市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总结以往城市快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一轮城镇化科学路径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国际学界全面系统认知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和价值追求,进而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有更深的领悟。
二是以准确的把握解析中国城市转型的核心动力和实践路径。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彻底扭转过去的“土地城市化”等倾向,将原先粗放式、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和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并将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动力。该书以准确的把握,解析中国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围绕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相互作用的核心命题,逐层论述产业结构升级和新产业体系构建对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相应提出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促进中国城市主动性转型与功能提升的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详细验证了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城市转型的直接推动,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服务”的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向和实践路径。同时系统剖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业态、新内容对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方式转换、空间功能提升等方面的战略引领。
三是以深刻的思考探索城市与区域的联动转型。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对区域转型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该书强调,世界大国崛起的规律表明,没有高度的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但这种城市化必须是城市与区域联动发展、协同转型、共同受益的城市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全面实现现代化更须有区域现代化的先行探路,而区域的现代化又必须建立在高度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平台之上。因此,积极探索推进城市与区域联动的转型发展之路,特别是深入研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以城市化全方位推进区域现代化,又以区域现代化有力支撑和驱动高度城市化,显得至关重要。进一步看,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发展之路,不仅可以深度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方向性的引领,还将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再转型提供新的启示。作者在书中运用了长三角中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中的中新生态城以及多个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实践,来印证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区域整体转型发展的可行性,展现了联动转型生动实践的巨大效应。
四是以强烈的时代责任践行潜心研究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特殊使命。当代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压缩型”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模式固然提高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但也浓缩了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城市快速扩张、粗放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雾霾、交通拥挤、空间发展失衡等“城市病”越发严重。而且,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和城市转型起步期的“叠加阶段”,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不能停步,另一方面城市转型的步伐还要加快,其间面临着诸多迫切需要解决难题。富有责任感的城市学者,应当努力站在研究的前沿,运用世界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学术成果,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深层次的学理探讨,并力求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解决方略,以此践行探索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特殊使命。从这个意义上看,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城市科学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是对中国城市经济学人不懈追求和担当精神的弘扬。
(作者系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