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刘大山
//www.workercn.cn2017-12-08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我们党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围绕如何认识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逐步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厚的民生情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理念创新、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实施落地等各个方面,强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这五年是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重视程度最高的五年,是政策举措实施最密集的五年,是环境治理成效最显著的五年,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最迅速的五年,也是群众对环境改善感受最深的五年。可以说,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显著成效,为我们党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出了最生动最有力的诠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充满强烈期盼,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日益增长。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全面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对这一课题作出了全方位的系统解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党的十九大从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现代化的“两个关系”维度,深刻揭示了人、自然、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作出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层面”,提出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和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目标。这就为我们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位居其一、单列一条。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坚定决心,标志着生态环境保护在国家顶层设计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有利于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和推动建设美丽中国重大举措落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丽”首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报告提出“两个阶段安排”,明确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我国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新的奋斗目标与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了一一对应,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向更加明确,为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树立了强大的目标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找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着力点,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新路径。这四个方面中,绿色发展是引领,环境治理是重点,保护生态是关键,监管体制是保障。四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路线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篇”,不仅是我国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遵循,也为世界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提供了最佳“中国方案”。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使之成为树立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者系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