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示:
要充分发挥智慧化手段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赋能作用,高质量助推宁波市域治理现代化,努力为“中国之治”的地方实践作出有益探索,奋发有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
现实基础
近十年来,我市遵循“整体谋划、融合推动、试点先行、平台支撑、机制保障”原则,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先后获得“中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卓越奖”等荣誉40余项,智慧城市已经成了宁波市的新名片。
1、智慧城市谋划早,体制全
早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把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列入全市“六个加快”重大战略。“十三五”期间,制定出台了《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十三五”规划》《宁波创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等总体规划。建设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成立了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市智慧办、市大数据局、市智研院等推进建设机构,通过完善推进组织架构、市县两级工作联动机制,全市工作协调有序推进。建立了智慧城市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交流合作机制、试点示范机制等,通过机制创新,形成推进合力。
2、智慧应用协同强,成效好
我市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围绕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经济运行等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形成了“联动式”城市治理新格局。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9年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指数报告》,我市在32个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4位。我市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微法院等一批惠民服务智慧应用持续深入建设,有效破解了“就医难、就学难、出行难、打官司难”等民生重难点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水利、智能垃圾分类等一批治理方面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其中,智慧水利、智慧网络订餐监管系统、农村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等在其他多个城市推广。
3、产业数字化基础好,势头足
我市制造业智能化大改造不断推进,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等制造新模式得到有效推广,据《2019中国智能制造指数报告》,我市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第5位;据2018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榜单,宁波位列城市第27位,智能制造企业数量全球第9位。中小企业云、浙朵云文化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企业云平台发展取得积极成果。2019年度,全年网络零售额1934.5亿元,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170亿美元,2018年率先成为全国跨境进口累计销售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的城市。
思考与建议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打通数据壁垒、感知社会态势,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市要以建设城市大脑为抓手,把城市大脑作为全市智慧城市总框架、总平台,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接入市级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民生和智慧乡村等各类应用体系,形成“全市态势一张图”,构建集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中枢”平台。
1、加强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一是推进政务协同。深入实施政府数字化转型,聚焦系统融合、综合集成,以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为抓手,打造高效协同的“整体智治”现代政府,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掌上办事”。
二是推进民生服务协同。聚焦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痛点难点问题,推进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提高民生服务能力。
三是推进公检法协同。全面汇聚社情、警情、案情、舆情等数据,研发智能决策评估模型,构建执法司法服务高效联动协同平台,综合分析、研判刑事犯罪现状和趋势,推动公检法机关衔接更顺畅、监督更规范、工作更高效。
2、加强“港产”智能化运行,提升经济治理能力
一是促进全要素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市经济基础数据库,引导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我市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加快建设智慧港口。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宁波舟山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港口运营设备操作自动化、港口调度智能化、信息数据可视化。
三是加快构建“工业大脑”。加快完善“工业大脑”,加强对我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市场趋势和政策动态分析、产业画像、经济景气预警、经济科学发展决策,确保我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3、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加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的采集、共享交换和比对,满足上级多个部门的数据需求,实现信息数据“一次录入、各处共享”,减轻基层负担,驱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基层治理“四平台”为依托,建设“基层治理小脑”,推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行政执法等深度融合,推进110联动、12345热线、网络问政等功能与“四平台”互联互通,开展跨部门的协同指挥、调度和部署,提高市县镇村四级迅速联动的应急反应能力。
4、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一是推动实施乡村信息惠民。积极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向乡村普及,推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体育、家政等优质服务资源下沉,提升乡村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是推行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政务服务、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
三是加强乡村生态数字治理。强化环境实时化监测,提升我市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
5、构建智能化防控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提升应急监测预警能力。根据各领域应急管理需求,建设全新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自动汇聚、识别、关联、融合、分析和应用,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二是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灾情疫情救援实战平台,根据灾情疫情类型、规模、发生时间、地理位置及时自动生成人员装备抽组方案、机动行进方案及灾情处置方案,及时拨配物资,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三是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构建智能化的疾控平台,构建疾病动态感染模型、回归模型等大数据模型,提升疾病感染传播的感知、预警、研判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精密智控机制和闭环管控举措,持续提升防控应急能力。
【作者单位: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