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社会

湿地公园建设的功能定位及应对之策

王艳峰
2020-06-10 14:10:33  来源:学习时报

        核心阅读

        湿地公园建设需要树立系统治理思维,既要认识其生态功能的基础性和先在性,也要观照湿地对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等功能的协同发力,实现人与湿地的和谐共生,走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作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地湿地公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3月,经国家批准和试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已达901处,湿地公园建设已经成为湿地建设和开发、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要载体。但湿地公园建设也进入瓶颈期,需要我们厘清其功能定位,以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湿地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湿地是地球上介于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水文、土壤、植被、生物等特征的过渡性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水量、降解污染、促淤造陆、净化生态、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有“地球之肾”“储碳库”“物种基因库”等美称。湿地公园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独特一环,集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休闲游览、科普科研等功能于一身,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公园承载着三重功能:其一,生态保护和建设功能。湿地公园具有“渗、滞、蓄、净”等水土保持功能,像海绵一样涵养水体、维护生态安全、维系生物多样性,以及降解人类消费物。其二,经济发展功能。作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有着直接或间接、有形和无形、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功能。其三,文化教育功能。湿地公园因其自身具有美学价值,可以通过设立文化美育基地来提升人类的人文素养,实现生态美与心灵美的“美美与共”。这三重功能表明,湿地公园建设需要树立系统治理思维,既要认识其生态功能的基础性和先在性,也要观照湿地对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等功能的协同发力,实现人与湿地的和谐共生,走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湿地公园面临的新问题。从现实情形看,国家湿地公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湿地景观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等困境,并衍生了湿地水质污染、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首先,湿地保护与开发建设失衡。现实中,湿地开发过度而保护不足。由于湿地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单一的投资渠道与较大资金需求量之间形成突出矛盾,特别是由于湿地建设资金来源的不可持续,一方面造成一些湿地建设项目的滞后,另一方面又造成当地湿地公园主管部门过度开发湿地,比如无限制发展湿地旅游业,这种粗放式开发湿地资源的涸泽而渔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湿地保护底线和建设初心。

        其次,整体开发利用不当引发水体污染与物种单一性。一些湿地公园在建设时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考虑,将附近的农村耕地一并规划在内,结果出现了农村土地使用方向与湿地建设方向相冲突。农村用地由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禽业等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污水被排入湿地,造成湿地水体污染。再加之未能拦截的工业污水、湿地旅游产生的垃圾,都使湿地的自净功能严重退化。此外,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使湿地的本土物种受到威胁,湿地物种单一性日渐凸显。例如,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地区湿地的泛滥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再次,建设水平低与品牌效应差并存。湿地公园建设面貌单一,缺乏当地的生态和人文特色。国内大多湿地公园只提供简单的游览休憩设施,很少开发有趣丰富的湿地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需求。再者,由于当地政府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形象不明晰、定位不准确,使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游离于本地旅游产业之外,缺乏官方媒体、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湿地公园即使在本地居民当中也“少有耳闻”,在更大范围产生品牌效应就难上加难。

        这些问题从深层来看,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不能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角度来保护和开发湿地。二是没有解决好湿地建设“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能在公益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利用社会资本,使湿地建设能够可持续发展。三是没有守好生态建设的底线,特别是在解决湿地水体保护这一“湿地之灵魂”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新时代国家湿地公园的突围与超越。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该向何处去?只注重湿地原生态建设,或者只注重湿地的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都是片面的。由于湿地的保护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维度的建设,都不能打好这手牌,必须把生态保护、经济建设、文化品牌建设融合起来,同步打好这“三张牌”。

        一方面,打好“生态牌”。保护生态系统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目标,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示各地生态建设成就的有力抓手,因此要抓好湿地公园的生态治理。一是生态优先。当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相冲突时,湿地公园建设应优先保障生态效益。二是适度干预。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持湿地原生态,不建亭台楼阁,不盲目引进危害生态食物链的外来物种,减少对湿地的人为破坏,使生态自然修复。三是有序开发。结合当地的生态城市建设实际,有序开发湿地资源,形成生态优先、有序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打好“经济牌”。湿地公园建设是公益性事业,需要注重生态效益,但由于维护湿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也需要讲经济效益,因此既不能无视生态效益的“竭泽而渔”,也不能舍弃经济效益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互动、良性发展。一是采取多元融资、差异化建设的模式。在国家和当地政府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可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社会投资、公益捐助、门票收入、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等办法,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因此,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也应合理地开发各类生态资源,增强湿地公园的吸引力。二是留好“底牌”,确保不超过湿地生态资源的承载限度。以保护湿地生态资源为底线,合理控制湿地旅游、湿地体验项目的规模。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管理和宣传要落小落细,对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处罚要从重从严且起到重大警示意义。三是培育“生态养生”品牌。湿地公园是“天然氧吧”,应突出“生态养生”的经济价值,着力发展健康休闲、养生度假、民俗体验、环湖特色体育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的湿地旅游养生产业。四是用足“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统筹推进周边地区居民的乡村建设,积极吸纳转移劳动力参与湿地公园的特许经营活动,使当地百姓从吃“公家饭”到吃“生态饭”转变。

        同时,打好“文化牌”。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湿地文化的挖掘是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只有打造独具文化特色的湿地景观,才能实现湿地公园建设的“腾笼换鸟”和“换挡提质”。一是探索“湿地+教育”模式,积极传播湿地生态文化。例如,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开发和推广自然教育课程,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二是探索“湿地+文化”模式。不同的地理、水文、气候,孕育不同的湿地文化,要从尊重历史的前提出发,深入挖掘当地湿地文化资源,力避“千城一面”。比如,在社会文化打造上,收集有关历史传说、反映湿地文化的实物等,赋予湿地公园以历史文化元素,让游客置身其中“忆得起乡愁”。特别是不断开发湿地文化的深度体验项目,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增强湿地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三是探索“湿地+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现代科技成果,为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提升湿地生物文化的宣教功能,大力普及生态文化和湿地知识,使游客通过实地观摩、人与自然的交互性虚拟体验、户外科普的可视化活动、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与监测等,给游客上一堂生动的“自然生物课”,完成探索大自然的生态教育之旅。四是加强湿地的保护宣传。利用新媒体、融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和推广湿地公园的社会价值,在全社会和当地学校开展户外游学活动。在社会宣传方面,建设含有湿地景观元素的文化长廊、生态步道、生态文化公共设施等,举办环湖自行车赛、湿地文明行、湿地垃圾清理志愿活动等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公园的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爱护湿地、建设湿地的良好氛围。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