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的奇迹,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威力。尤其是疫情大考期间,我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高度认可。近年来,我国通过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深化应急处置改革等措施,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等机构,不断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也使应急科学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但与此同时,我国应急管理人才紧缺,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人才缺口达43万人,在政府管理系统中从事应急安全方面的人员,拥有专业背景的只占到了1/3。此次疫情防控初期,部分公众相关专业知识与培训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局部疫情扩散蔓延。这说明,我国应急科学教育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应急管理与处置,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尚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缺乏长效机制;二是教育多见于知识传授或科普教育,缺乏自救技能培训与实战演练;三是缺乏专门课程体系和专业师资力量,教育实效有待提升;四是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薄弱,尚未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反观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应急科学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美国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学校应急科学教育体系,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各个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进行1-2次安全演练,300多所大学设置了应急管理专业。英国政府要求学校制定危险应急预案,把训练作为固定科目,每周对学生进行应急训练。俄罗斯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设定为计入毕业成绩的必修课。日本把急救知识列入中小学必修培训课程,定期举行避难训练,学生急救培训普及率高达9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应急科学教育呈现出政府顶层设计、学校与社会统筹实施、同等重视知识传授与实践培训等特点,对我国构建应急科学教育体系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深刻反思疫情影响,我们要把应急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原则,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预防,抓教育就是抓治本”的理念,综合考虑价值引领和学科贯通,统筹谋划课堂教学和实践培训,积极拓展家校联动和社会协同,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科学教育体系。
一是将应急科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据统计,我国应急科学教育普及率不足10%,而发达国家高达50%。我们要切实把应急科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要建立全学段应急科学教育体系。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定不同学段开展不同侧重的应急科学教育。幼儿园注重培养孩子的应急意识,小学开始增设应急必修课程,接受正规急救训练,高校可以增设相关专业,培养应急处置人才。二要明确学校应急科学教育基本标准。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将学生应急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增加应急成绩在日常考试升学中的占比,编制贯通大中小幼各学段应急科学教育的教师、场地和器材配备等基本标准。三要构建优势互补的应急科学教育生态系统。统筹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场所、相关企业和中小学校的应急科学教育资源,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开展一次彻底的全民应急科学教育。
二是构建注重实训的应急科学课程体系。课程是落实应急科学教育的关键载体,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应急科学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教材,学校应该加快构建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训练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加快应急科学教材体系建设。在教学目标上,首要是让学生掌握应急科学知识,懂得敬畏自然、尊重科学,提升应急实践能力;同时要借助疫情防控,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树立家国情怀。在教材内容体系上,不但要包括生命与健康、科学与理性、精神与价值等理论知识,而且要包括应急逃生、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其次要加快构建应急科学教学模式。应急科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避免“纸上谈兵”。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通过情境创设、交往互动、小组讨论、探索体验等方式,增强应急科学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再次要丰富应急科学教育“第二课堂”。注重用好安全教育平台和各类安全教育资源,在各类科技馆中植入应急科学教育内容;利用寒暑假期开学前后,开展以应急科学知识为主题的开学教育;推进应急科学教育进军训、进野外教学实践。
三是加强应急科学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按照一定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应急科学教师。要实施“准入”政策,建立应急救护师资人才库和师资档案,进行注册管理和教学跟踪,定期组织师资开展继续教育和评教活动,提高师资教学能力,保证师资队伍稳定性。同时聘任应急管理部门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校外应急辅导员,定期对学生开展涉及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应急意识和应急心理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其次,提升应急科学教育师资水平。把应急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全体教师的全员培训、面向学校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面向应急科学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资质培训等机制,系统学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专业知识。再次,教师要提升运用科技开展应急科学教育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智慧校园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应急科学教育的知识讲授、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应急科学教育,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AI技术创设各类突发事件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完成应急学习任务。
四是构建全民参与的应急科学培训体系。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联动的“应急科学教育共同体”,全面提升全社会的综合防范能力。一要完善应急科学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大中小学与政府、社区、农村、企业、部队、社会机构等的联系,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结应急科学教育对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设立安全体验教室,建设应急科学教育实训基地,并面向社会开放。二要加强公众应急技能培训。一方面,要利用全国防灾日、世界急救日等,加强防灾减灾、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的知识宣传和普及动员,提高公众的应急自救和救人能力。另一方面,依托红十字会、消防部门、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科普纪念场馆和志愿者组织等机构,面向公众开展各类应急技能培训。三要提升公众对灾情的预判意识和预防能力。要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普及培训,如在公共卫生系统、公安系统警察和消防、自然灾害监测等行业中,重点开展“第一反应人”培训,提高那些处于或能最先到达事故现场的行业一线人员的应急技能。同时,面向社会公布灾情监测、上传渠道,着力推进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 魏海勇、许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