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内外兼修增强文化话语权
鲁玲萍
//www.workercn.cn2015-06-03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话语权是国家强大的主要表征和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硬实力的提升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莫言、王澍等代表人物所获得的国际认可,孔子学院遍布世界126个国家(地区)等,这些都说明,在硬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话语权在逐步增强。

  然而,在国际关系日益微妙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障碍。2014年9月和10月,美国美利坚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相继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2015年1月1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该大学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欧洲第一家孔子学院将于6月30日关闭。这说明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建立与增强面临着严重的“外患”,这也是中国文化“内忧”的必然结果。

  文化国际话语权增强的外部障碍

  文化的特性与紧张的国际竞争关系,是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增强的最大阻力。

  首先,中国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的普适性、具有流变性的特征,表现出一种动态的传承,是一种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辩证结合的活态流变。在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它必然会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要素以及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继承和发展并存的状况,并在发展变化中仍保留其特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而对于包容性较弱或者对外来文化敌对性较强的其他文化而言,这种特性很容易被理解为吞噬,往往被标榜为“限制文化自由”与“侵蚀本土文化”。另外,由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已经度过了“蜜月期”,当神秘感消失以后,对其认知已经从审视的角度来开展。由于流变性的特征使得中国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这会导致对文化的流变源,即中国文化精髓的认识上造成错误的理解。

  其次,当今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不再局限在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硬性较量上,更体现在文化与文明的软性实力较量上。在软实力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最为重要的一个“角力场”的背景下,在西方社会硬实力发展遭遇瓶颈而中国硬实力持续发展强大的环境下,国际社会已然不仅仅从促进文化多元化与国际交流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从“提升国际地位的平台与武器”角度,警惕甚至敌视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但凡能够与政治有些许牵连的文化传播,都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宣传机构与宣传方式的攻击最为突出。西方少数人就曾以中国国家汉办即为孔子学院总部这一政府背景身份,无理地抨击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是受中国政府“控制”,试图强化中国文化传播的政治色彩,进而引发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反感与敌视。

  文化国际话语权受阻的内部原因

  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今,不尊重传统、缺乏提炼与创新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受阻的根本原因。

  首先,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不强。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身份与象征,是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唯一标志。因此,如果对传统文化缺乏归属感,一个民族就面临着“亡种”的危机。许多针对中国当代年轻人“中国味”的调查都指向一个事实,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极大的危机。归属感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理解,这对于民族内的文化传承以及对外的文化传播都是缺乏基础的,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

  其次,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尽管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并不能获得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与尊重。“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世界认可的事实。

  再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我们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提炼与创新。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流变,形成了诸如“仁、义、礼、智、信”等具有普适性的美德,也必然会形成腐朽、愚昧的内容,缺乏反思与提炼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绝不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只会导致文化生命力的流逝。

  内外兼修才能破茧而出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交织,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单一地从某一个方面去完善不足以化解这种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内外兼修才能破茧而出。

  首先,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提炼与创新。要进一步提取传统文化中共同性的价值内涵,更需要创新使之与时代相结合,赋予其时代气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导向与标杆。同时,在对待国外文化方面,不能仅秉承“拿来主义”,必须立足于本土化,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进行大胆创新。

  其次,加强文化教育与建设,增强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在这方面,必须认识到无论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不能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在态度上必须是开放自由的,思想的交流必须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同与认可;在方式上应该抓好教育,教育与宣传的最大区别在于中立性与包容性,更容易以关注的视角回归到文化本身。

  再其次,要勇于承担责任。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孔子学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当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