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993年成立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是全国知名的民营剧团,团长王红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这个团凭借在走市场、艺术创作上多年来的优异表现,早已为普通观众、戏曲界欢迎,并得到很多领导的关怀与肯定,破除了人们对民营剧团都是草台班子的印象。6月10日,剧团在河南郑州演出新编历史剧《大明皇后》,现场接受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的中期监督验收审查,主演王红丽塑造出一位亲民的马皇后,备受观众好评。坚守艺术的高标,又讲民众情怀,“小皇后”剧团这种可贵的坚持让他们的金字招牌愈发灼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获得了空前的辉煌和发展,却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个别“艺术家”浮夸、浮躁,离开了对美的发现与创造,反而被市场和利润绑架俘虏。他们的人品被腐蚀,作品低俗,美丑不分,失掉艺术品位和美学价值。“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仍须我们重视并重新思考。全国各地众多民营剧团的批量涌现,一方面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一定程度上补足国有艺术院团的空缺,更好满足广大观众特别是基层观众对舞台艺术欣赏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受人才、资金等方面掣肘,部分民营剧团突出存在艺术表演水准不高的发展瓶颈。王红丽创立民营剧团,走出一条与人民结合,贴近市场的路子,却没有降低艺术追求,不同于那些只图经济回报的剧团,故而能够在全国海量的民营剧团中脱颖而出。该团剧目不论新创还是改编整理剧目,不论是表现历史还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都有很强的戏剧性,这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叙事特点,也是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选择和必然。该团常演剧目《司文郎》、《美女涅槃记》、《五凤岭》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背后,反映的是美丑、善恶的较量,彰显很强思想和道德倾向,爱憎分明。代表剧目《铡刀下的红梅》中的少年英雄刘胡兰更是摆脱假大空的人物模式,充满着人性、人情美。《大明皇后》由著名编剧梁波担纲,带有将宫廷戏平民化,人物更生活化的特点,皇后马秀英的脚大,受到文人嘲弄,却能以江山社稷为重,并不计较。这虽属严肃题材,却从小事件入手,格调幽默、轻松、明快,更是博得基层老百姓的喜欢。
王红丽的表演艺术也可圈可点。马皇后的形象塑造,完全改变了她以往主攻花旦、闺门旦的戏路。譬如《铡刀下的红梅》中的刘胡兰是小花旦,《风雨行宫》中的金桂是闺门旦,而《大明皇后》中的马秀英既是端庄稳重的青衣,又是开朗率真的花旦,还要是飒爽英姿的刀马旦。青衣、花旦、刀马旦交替轮换、诸功齐备,爆发出令人赞叹的艺术创造力。她的唱念做很到位,通过典型的细节,展现人物个性。在该剧第6场,表面上是众臣子说一说马皇后那双脚究竟是大还是小?实际上是议出真假虚实与是非,马皇后感慨唱道:“忠直臣民皆远去,治国兴业何所依?”这个细节刻画了马皇后既机智、诙谐又很明大义、识大体,符合人物定位和剧目风格定位。王红丽抓剧目时绝不仅仅是为了时髦,即使是“吃饭戏”,也不庸俗。抓住这一条,她们在人民中间日渐站稳了脚跟。诚如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赞赏“小皇后”剧团时所说:“不搞那种迎合观众、迎合低级趣味的戏,走的是出人出戏走正路,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把好的艺术、新的艺术送给老百姓。”
身为优秀表演艺术家,即使不去走向田间地头,照样可以赢得很好的尊敬与待遇。王红丽在艺术实践中却始终秉承、弘扬豫剧是平民的艺术和草根的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她对观众尤其是基层农村观众真情付出。“戏是我们的天,观众是我们的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地托着,是不行的。”“小皇后”剧团一年演出三四百场,至今服务观众几千万人次,早在2003年就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始终把握出人出戏的核心和为民演戏的宗旨,她们的戏与观众百姓保持着十分紧密的情感联系,同时又在不断演出中完善自身的表演功夫。也因这种真诚,她们曾创造在河北武安连演3个月的记录。剧团的演出合同每年都是满满的。
和那些居于庙堂之高的大剧团不同,这个处在江湖之远的小剧团22年来在收获掌声、鲜花、盛名的背后,有着更多的艰辛不易。剧团到农村演出,十分艰苦。他们两天住一个村,几天换一个乡镇,打地铺、在草苫子上睡觉是常有的事。但王红丽说农村并不富裕,只要群众爱看,就不能太计较价钱。为了生存,为了开拓市场,要演“吃饭戏”,又不忘普及戏曲和为基层困难观众进行公益演出,把经营与公益二者很好结合起来。尽管有很多困难,却还要服务基层,因为“不能脱离了百姓,否则就不接地气儿了”。
“台上一棵菜,台下一家人。”王红丽注重发挥集体的艺术主干的力量,身边总是团结一批优秀的演职员和主创人员。剧团里不甚讲究“论资排辈”,很多年轻人抱着喜欢戏曲、喜欢艺术的梦想加入进来以求发展。王红丽说,戏曲是要传承的,“小皇后”剧团不属于她个人,要通过全团的努力,把剧团打造成百年老店、百年剧团、百年品牌。她的艺术之路这般清晰,希望她的艺术创作还有民营剧团经营之路能越走越开阔。
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认知与定位 | 2010-07-06 |
刘晓静: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认知与定位 | 2010-07-06 |
肩负时代使命 锻造精品力作 | 2010-07-06 |
为文化娱乐三辩 | 2010-07-06 |
尊重艺术规律 繁荣电视剧创作 | 2010-07-06 |
“走转改”活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 2010-07-06 |
《傅山进京》演出四百场的思与悟 | 2010-07-06 |
中国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 | 2010-07-06 |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 2010-07-06 |
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中国精神 传播中国声音 | 2010-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