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盛唐气象谁奠基(图)
——从《贞观律》的制定谈起
李大华
//www.workercn.cn2015-10-12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是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王鹏)

  我们知道,近代西方(比如英国)的发达,与新的生产力出现有关系,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手工作坊进入了现代工业,英国日渐强大,变成一个日不落帝国。唐朝并没有出现新的生产工具,但是在短短的20多年间就治理成了一个中央帝国,盛唐气象非常宏大。那么,唐朝人有什么样的智慧能把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家治理成这样呢?

  一部好法律治理出了一个盛唐

  盛唐气象的形成,离不开言论开放、思想解放和宽松的社会文化政策,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但我想从另外一个方面——一部好的法律——开始谈起。一个人治的国家,没有一部好的法律,可能这一代治理好了,换一个领导人就不好了。所以,一部好的法律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这一部好的法律就在唐朝出现了,叫做《贞观律》。

  《贞观律》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先要说说唐朝之前的法律是怎么回事。在历史上,战国时期秦朝搞了“商鞅变法”,商鞅、韩非子这些人都力主法治,但是那些法律太严苛,不近人情。陈胜、吴广是怎么起义的?他们从江东发配到北方去修长城,正好遇到雨季,河水暴涨,按照规定时间他们不能够到达长城,依照秦朝的法律,应一律处死。陈胜、吴广就想,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反了,所以砍了一根竹子,随便拉起块布条就起义了。秦朝的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同时也是因为法而亡了国。错在哪里?唐朝的柳宗元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封建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认为秦朝的过失不在于它的法制,不在于它的制度,而是在于它的做法错了,不近人情,没有体现人的关怀。

  汉朝立国,萧何跟着刘邦走南闯北,征战天下。但是每到一个地方,别人去抢财物,抢金银财宝,萧何一律不干这事,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搜集典籍、文献,所以立国的时候刘邦叫他搞一部法律,叫做《九章律》,我们现在看到的成文的法律最早的就是汉朝的《九章律》。《九章律》当然也是比较简单的。隋朝有个《大业律》,但是隋朝统治的时间很短,二十几年就完了。李渊进驻长安后,就修法律,搞了个《武德律》。李渊做皇帝只有8年时间,《武德律》是依照《大业律》来进行修改的,比较仓促,而天下还没有太平,还在打仗,《武德律》来不及实施。

  到了太宗时期,为了稳定天下要立一部好的法律。贞观元年太宗下令重新修律,谁去做这个事情呢?当时长孙无忌是有功劳的人,他就把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但是长孙皇后坚决反对,第一次反对不成,再次反对,就跟他说:“皇上,你真是要我们长孙氏家族好,您就不要叫他做宰相,我们家族已经恩宠过重了”。长孙皇后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这次长孙皇后下跪求太宗免去长孙无忌的宰相职务,太宗才把他免掉。之后,长孙无忌在家无所事事,太宗说你有事情干了,请你来主持修唐律,不要急,慢慢来,花10年、8年的,一定要修一部好的法律出来。直到贞观十一年,它才颁布,它也确实是当时世界上较好的一部法律,盛唐气象离不开它。

  一群怎样的人制定了这部法律

  参与制定这部法律的有几个人呢?长孙无忌是一个,还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唐朝实行三省制度,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这三省之间形成监督平衡。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几个都是头头。

  房玄龄的性格有点像汉朝的萧何,举轻若重,杜如晦是举重若轻,所以唐朝初年“房杜”这两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是绝配。房玄龄考虑事情非常周密,孜孜奉公,一生非常谨慎,做事情很周密。但是,如果杜如晦不在的话,太宗就不下定论,非得等杜如晦来。武德年间,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弟弟争皇位的时候,他的哥哥李建成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将一个个打发走了,派到外地,让他手下无人,以此来削弱他,杜如晦也要被派出去了。这时候房玄龄等几个人说,“您想要争天下,这个人一定不能让他走,必须留下来”。太宗就硬是想办法把杜如晦留下来了,后来在玄武门事件中,杜如晦起了决定性作用。房玄龄干的事情跟萧何一样,每次仗一打完他就去搜集文献,搜集法律条文。

  魏征的故事便多了,他原来是太宗的对头李建成的幕僚。太宗把他逮住以后没杀他,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这话问得很直接,魏征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了”。英雄说话是这样的,直言。后来魏征被任命做谏议大夫,谏议大夫就是个言论官,有批评皇帝之责。魏征在唐朝起草这部法律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其实不懂法律,他不像房玄龄、长孙无忌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史书都有记载,他不懂法律,但懂德性,懂道德。魏征把道德的东西、仁义的东西塞到法律里面去了,唐朝的法律好就好在这里,它有人道基础。

  为何说《贞观律》是一部好法律

  《贞观律》好在哪里?它有很好的道德基础,讲德性,讲仁德,它谨慎,郑重,有原则,而且具有持续性。大家知道美国现在有枪支的问题,从克林顿时期就一直要禁枪,到现在奥巴马也没有完成,完不成。根源在哪里?不是来复枪协会势力大,而是因为《宪法》不能随便动。

  法律要有利于维护人民的伦常关系,维护一种公平的关系。魏征有一句话:“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苛法,在仁义而已。”《贞观律》据说把严刑苛法削减了1/3多。唐朝时期,父亲跟子女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很神圣的,不能随便检举,必须维护亲情关系。有人问:有人谋反怎么办?太宗说如果发生这种事情,我们也不能破坏规矩,有人谋反了,也不主张他的子女和夫妻之间互相检举,这就是维护亲情关系,立法必须这么规定,由别人去检举好了。

  执法过程当中的关怀与同情。光有好的法令还不行,还必须程序公正。魏征说“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凡是有案子我们很难断得清楚的时候,缺乏足够的证据的时候,我们要组织大陪审团一起来商量这件事情,不能几个人说了算。唐朝发生重大的案件,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要来审理该案,一起讨论,慎之又慎。对重大的案件,尤其是死刑犯,崇尚“三覆奏”“五覆奏”的奏制。凡是杀人,皇帝要亲自准许才行。不仅如此,唐朝还有一个废除死刑的议论。长孙无忌负责起草法律,最后有一条扯来扯去,太宗不愿意杀人,说能不能废除死刑。当时有人提出,可以断他的手指头、脚指头以代替死刑,太宗一想,剁了手指头、脚指头是对他父母的不尊重,这违背了亲情关系。随后,四川一个官员想了一招,他说是否可以把罪犯流放,把他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活着,让他成天思念自己的亲人,让他觉得生不如死。太宗高兴了,说好。唐朝最终没有废除死刑,但是讨论过废除死刑这个事情,这是很有意思的。

  体现了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一天,长孙无忌去面见皇上,按规定进宫是不能佩带武器的,所有刀剑都要卸下来,但他完全忘了这事,就闯进去了,门卫也不敢拦他,进到第三层才发现带了刀,闯了禁区。大家看《水浒传》里面林冲是怎么犯罪的,高俅设了圈套让他钻,他不知道,闯进去了发现是禁区,被抓了。长孙无忌闯了第三关也被扣住了,带了刀进宫见皇上,这是死罪。但是他没有任何谋反的企图,怎么能判他死刑呢?最后门卫校尉官被判死刑,明明你看到他带了刀,为什么不拦住他?长孙无忌怎么办呢?罚他款,关他几天。这个事情太宗也没有提出异议,但是大理寺的官员坚决反对,说皇上颁布法律,人人都在法律之下,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为什么可以不治长孙无忌的罪,而卫士要判死刑。大理寺提的方案是,要么两个都治罪,要么两个都不治罪,这才能公平。结果太宗说算了,两个都不治罪,这样体现公平。

  《贞观律》就是这样一部法律,平衡了法与情、法与人道、法与德性,集中了唐朝人的智慧。唐朝文化的开放正是基于这一部好法律,各种文化只要遵守法律就和谐共处。这样的治理终于使唐朝成为当时的中央帝国,赢得了万邦来朝、万民齐颂和万里繁荣。(作者为深圳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